泡脚:用脚“吃药”

https://healthybeautyvitality.blogspot.com/

古书记载:“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阴气达到顶峰,此后天地阴气开始消退,阳气开始回升,在闭藏中含有活泼生机。

若能趁此时进补,药力易于积蓄,并发挥效能,这是调养虚弱病症最佳时机。

“冬气通于肾”。冬至时节养生重在固肾强体,但许多肾虚者发现,入冬后服用许多滋补东西,不但没改善身体,反而越补越虚。

不懂肾阳,如何养肾?
从古到今,人们都关注补肾话题,但若分不清阴、阳、精、气中的哪种虚,就盲目进补,容易弄巧成拙,补有余而泻不足,越补越虚。

https://healthybeautyvitality.blogspot.com

许多人认为补肾,就服用六味地黄丸,但六味地黄丸补肾阴及肾精,而现代人多是肾阳不足。

李可老中医撰写的《人体阳气与疾病》曾言:“无论南方或北方,阳虚之人占八九成,真正阴虚百不见一。”

为何现代人肾阳不足?
物以稀为贵。《医理真传》有言:“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

在先天上,肾阳之量就少于肾阴,因此本身就更为宝贵,更易于损耗,因此也更应被看重。

者,现代人生活方式不利肾阳,补得太少,又消耗太过。

一方面,日为太阳之精,其光能壮人阳气,极为补益,而现代人从事脑力劳动,长时间待在室内,缺少晒太阳机会,也就失去从自然界补充阳气的机会。

另一方面,现代人经常熬夜、久坐不动、过量运动、喜吹冷气、生冷黏滑不忌、肥甘厚腻不拒等不良生活习惯,都在悄悄损耗肾阳。

肾阳不足症状
肾阳被称为元阳、真阳、真火、命门之火,它是人体阳气根本。

从体质上而言,肾阳不足就是阳虚体质,阳虚者的体质,可被归纳为5个字:冷、懒、漏、软、淤。

冷:《黄帝内经》言:阳虚则外寒。由于阳气温煦功能减退,人就特别怕冷,手脚冰冷,以及腹部、腰部或膝盖处有冷感;饮食生冷后,很易肚子痛、拉肚子。

懒:阳气足则精神饱满、思维活跃,就像小孩阳气旺盛,玩一整天也不觉疲劳,学东西快,背诵东西不易忘记,而阳气弱,全身机能下降,整个人就懒散,精神萎靡不振,对任何事都兴致缺缺。

漏:人体体液需要阳气固摄,不让其跑到体外。若肾阳虚特别明显,阳气无法抓住体液,体液就会漏,出现尿频、腹泻、夜尿多、出汗多(特别是自汗)、流清鼻涕,女性带下多且清稀,还可能引起出血——鼻出血、消化道出血、月经量多等。

软:全身酸软,尤其是腰膝酸软男性功能下降也是软。

淤:阳化气,阴成形。体内气化交互的原动力,依靠真阳蒸腾气化之功。真阳不足则蒸化无力,水湿代谢受阻,就会产生水饮痰湿等病理产物,聚而成,成为水肿、增生、结石、囊肿、脂肪肝、瘤等有形之物。

●上热下寒
有者肾阳不足,又经常兼杂一个矛盾又常见之现象:他们不但怕冷,还会频繁上火,这就是“上热下寒”。

上热:经常上火、反复口腔溃疡、牙痛、痘痘、烦躁、咽喉疼痛、失眠、甚至血压高等。

下寒:怕冷、手脚冰凉、不耐受寒凉饮食、大便不成形、小便清长或夜尿、宫寒痛经、腰部冷、膝盖凉等。

这种体质,归根结底就是阳气太少。若一个人阳气充足,就可聚拢向下沉降,但若阳气不足,浓度过于稀薄无法凝聚下沉,就会向上向外浮,即虚火上炎,导致上焦出现各种热象;而下部没有阳气,只有阴在,自然呈现一派寒象。

https://healthybeautyvitality.blogspot.com/

为何补阳没效果?
“虚则补之”,既然阳气不足,按理就应多补阳。许多人一直在补阳,但身体还是很寒,还容易补出一身火。究其原因,人们忽略补的阳,能否藏得住。

阳气重在潜藏而不在补。肾根藏真阳,为全身所用。全身生阳气,存于肾根,如此往复交替,能够潜藏,需要用时才能拿出来。

然而,肾为水脏,而阳气为火,水火相克,导致外来阳气难以真正补到肾里。

如此,补进去的阳气,都虚浮在上面,上面更易上火,下面却依旧一片严寒;或者补阳后又很快流失

https://healthybeautyvitality.blogspot.com/

因此,许多人在调理期间,觉得症状有所缓解,但是停止调理后,就很容易反复。

如何才能稳稳收藏阳气呢?
1.温阳与潜阳同步进行,在增量阳气同时,将人体原先虚浮于上的火,以及补进去的阳气,都拉下精准引到肾中。若肾阳强壮,收引、封藏的能力自然就充足。

此现象与物理学“质量越大、引力越大”,有相通之处。由于太阳引力大,地球才会绕着太阳转。

在人体,阳气也有类似作用,阳气充足之处,引力就强,就容易吸引它处阳气。

2.保持上下道路通畅。脾胃是上下气血物质沟通运转通道,一升一降,体内圆运动才能运转,才能将火引导合适位置,恢复身体阴阳交融,寒热平衡。

https://healthybeautyvitality.blogspot.com/

冬天泡脚 胜吃补药 以足养肾养全身
如何温阳、潜阳与疏通中焦呢?

一个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泡脚。泡脚是传统医学内病外治法之一

身体有6条经络,引出自足部: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热水泡脚就是温煦、疏通6条经络,调理各个脏腑。

https://healthybeautyvitality.blogspot.com/

清代医医家吴安业曾言“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外治法与内治法的原理、用药及功效几乎一致,不同只是用药方法。

正是用药方法的不同,泡脚拥有其独特优势——有的药味到欠佳,难以坚持;有者脾胃虚弱,吸收效果欠佳。

若选择泡脚,用脚“吃药”,就能舒服调养身体。

冬天补阳、藏阳适合什么草本呢?推荐肉桂、吴茱萸、艾叶、干姜、苍术、独活及苍术组方。

泡脚调理
1.引火归元 将阳气“拽”回肾脏
足底涌泉穴是肾经起始穴,通过泡脚刺激涌泉穴,借草本之力,可打通肾经之气,调动全身水火阴阳,凝聚阳气向下沉。

肉桂,味辛、甘,性大热,归肾、脾、心、肝经,可补火助阳,引火归元

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肉桂……性能下达,暖丹田,壮元阳,补相火。”

大部分补肾阳食材,例如小茴香、羊肉等,都是直接为肾阳添一把火,许多人吃了易上火。

肉桂是引下体内之火,使阳不外越,归于肾阳,尤以适合上热下寒、虚不受补者。

吴茱萸同样能引火下行,《本草纲目》言,吴茱萸“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亦从治之义。”

书中还记载一个调理上热下寒、失眠多梦的经典方子——“醋制吴茱萸”,即研末吴茱萸,加米醋调制,晚上睡前敷在足心。

2.温通中焦 畅通阳气潜藏通道
脾胃惧怕寒湿。气为阳,脾主升,而寒邪可伤人之阳气,阻遏阳气运行;脾喜燥恶,湿邪则会妨碍脾胃运化。

因此,泡脚方中需兼顾温通中焦、散寒化湿,恢复脾胃“交通枢纽”正常运转。

艾叶:古人称艾草为“地之阳”,艾之火则为纯阳之火,能走三阴通十二经,并可辅助肉桂、吴茱萸之热力,温通全身经络。

苍术: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经。使用苍术可通过化湿治标,又能通过燥胃强脾治本。

干姜:性守而不走,能令外不敢入,内不敢出。泡脚加上干姜,可以收回散的力量至温中,温暖五脏六腑。

3.通则不痛 温暖舒适过一冬
冬天寒邪当令,就像大自然到了冬季,河流就会凝固结冰,身体亦然——内寒与外寒夹击,气血也会被“冻住”,流通受阻,不痛则痛,腰腿痛、经痛、颈椎痛、胃痛等问题也会接踵而来。

因此,冬季泡脚,还可搭配一些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药材。

川芎味辛气温,归肝、胆、心包经,川芎辛散温通,既能活血化瘀,又可行气通滞。

独活:辛、苦,微温。归肾、膀胱经。《本草正》言:独活“专理下焦风湿,两足痛痹,湿痒拘挛。

以上7味药材搭配,以温阳、潜阳、通中焦为基础,把阳气精准引到肾中,并牢牢守住;同时兼顾散寒除湿、活血止痛,舒缓、预防内寒外寒夹击造成不适,让人舒适过冬,无惧寒邪。

《黄帝内经》言:“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天藏精,其实是阳气归根,藏得越深,归根越彻底,来年春天阳气生发就越有力,人也越健康。

阳气不足、肾虚、寒湿重、上热下寒、虚不受补、失眠多梦者,冬天可用此方泡脚,养好肾,藏好阳,孕育明年的勃勃生机。

使用方法:
1. 阳虚明显、寒湿严重者,建议每天使用,连续使用2~3个月为宜;一般人日常保健可每1~3天泡一次。

2. 每次15~20分钟,脚部发暖发热或小腿微出汗即可,切勿泡到满身大汗,使得本需潜藏之阳气,又被重新向上发散出来。

禁忌
1. 女性经期、妊娠期用。
2. 饭前饭后30分钟及醉酒后禁用。
3. 低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患者用。
4. 沐足后若有不适,请立即停止使用。
5. 使用期间,忌食生冷辛辣刺激食物。

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