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健脾祛湿
脾主运化,脾虚则机体运化水液功能失常,导致水液滞留,即为湿气重。
为何会出现脾虚呢?其原因概括起来为3点:
1.饮食不节制,短时间内暴饮暴食,损伤脾脏,以致脾虚。
2.劳倦过度、思虑过多,尤以学生或上班族,因此若大量用脑,一定要补充营养,切勿损伤脾胃。
3.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脾虚,或是年老体衰,此时则需要借助中医,调理身体。
脾虚就是脾气不足,脾脏运化功能减退,湿盛就是体内水湿停聚。
脾虚机体消化能力下降,又湿邪为阴邪,阻碍气机。当湿邪阻滞中焦时,就会出现腹胀腹满、口淡乏味、食欲不振。
脾虚清阳不升,且湿困清阳,以致头身困重,如同裹着一层厚棉。
脾虚机体运化水液功能减退,同时湿邪易袭阴位,湿邪下注可见泄泻。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性趋下,故湿盛可见水肿、湿疹等,且以下肢为多见。
茯苓,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为健脾祛湿良药。
茯苓味甘,甘能补益和中,又茯苓归心、脾、肾经,因此脾虚食少泄泻、心气虚心悸失眠、肾虚小便不利等,均可食用。
茯苓味淡,淡能利水渗湿,因此茯苓为利水消肿要药,且茯苓有一大优点,利水而不伤正。
同时,茯苓性平,寒热虚实皆可食用。
1. 脾虚腹胀:茯苓+陈皮
陈皮味辛苦,性温,归脾经;辛能散、苦能燥、温能散寒。
脾虚气滞、寒湿阻滞中焦所致的脘腹胀满疼痛,可用茯苓与陈皮一同煮水喝。
茯苓用量在10-15g为宜,陈皮用量在3~10g为宜,可根据病情需要酌情增减。同时,陈皮性温,内有实热者慎用。
2. 脾胃气虚:茯苓+黄芪
黄芪味甘,归脾经,补气升阳。
脾胃气虚体倦乏力、湿盛头身困重者,可用茯苓与黄芪一同煮水喝。
黄芪用量在9~30g为宜,可随症加减,黄芪蜜炙后,益气补中效果更佳,故宜选蜜炙黄芪。
此外,黄芪性微温,故表实邪盛、内有郁热者不宜食用。
3. 湿盛腹泻:茯苓+薏米
薏米味甘能健脾,味淡能渗湿,归脾经。
故脾虚湿盛泄泻者,宜用茯苓加薏米一同煮水喝。
薏米用量宜在9~30g,且炒制薏米健脾止泻之力更强,故脾虚湿盛腹泻时,宜选炒制薏米。
薏米性凉,可炒后使用,体质偏寒者、孕妇等不宜食用。
4. 湿盛水肿:茯苓+猪苓
猪苓味淡,利水渗湿之力强,湿盛水肿者,尤宜用茯苓搭配猪苓一同食用。
猪苓用量在6~12g即可,且猪苓性平,寒热虚实皆可食用,适合一家老小煲汤保健用。
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大,加上饮食暴饮暴食,故脾病普遍可见。
脾虚会致湿盛,湿邪也会伤及脾脏,如此恶性循环,很易拖垮身体。
此时,不妨给自己煲碗茯苓养生汤,补足脾气,祛掉湿邪,工作生活更顺心!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