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不受补 调养脾胃

https://healthybeautyvitality.blogspot.com

所谓“虚不受补”,是指一些体质虚弱者,由于脾胃功能欠佳,或者由于补不对证等原因,在应用滋补药物后,不但没有补益功效,反而出现胃呆厌食、消化不良,甚至恶心呕吐等症状。

为何“虚不受补”?

有人一补就上火,不是生痘痘,就是口腔溃疡,或者牙龈肿痛。


有人一补就便秘,有人一补就拉稀;有人一补感觉精神良好,甚至无需睡觉,感觉三天三夜不困。


当谈及进补,就要说到脾胃,脾胃将吃进人体之食物,运化成水谷精微,并输送至全身,滋养身体。


为何总是一补就上火?一个是“阻”,一个是“满”。


若将脾胃比喻为一辆货车,纳闷在进补道路上,最常遇到两个问题:


1. 阻:进补通道太阻塞

就像在高峰期,汽车驶进阻塞路段,无法前进与后退,只能卡在路上,哪也去不了。


现在许多人体质多偏瘀堵,各种痰湿、寒湿、瘀血及气滞,阻塞身体气机、营养的输送通道。


若无事先疏通路面,即使服用再多滋补药物,它也不会达到该去之处,就像源源不断的车辆,驶进阻塞路段,反而让瘀堵之处更拥挤,堆积于局部,最终郁结化热,以致出现一系列“上火”症状。


2. 满:脾胃承载量太大

这就相当于这辆货车本可承载20kg货物,若放上30kg货物,结果就是车辆行驶缓慢,损耗性能,甚至可能导致爆胎,发生交通事故。


现代人一般吃得比较好,一日不仅三餐,还要加上下午茶及宵夜,导致脾胃超额运作。


若在进补前,没先腾出脾胃空间,又继续滋补,一旦脾胃运化能力,无法跟上食物营养,吃再多都是浪费,反而成为垃圾。如此不仅无法补虚,反而伤害脾胃。


因此,若想让吃进人体补品,转化为气血,一定要在脾胃壮、身体通情况下,才能补进去。


“虚不受补”,怎么补?

有经验的中医,在为病患进补之前,一定会先确保病患的气血、经络与脏腑,都是疏通状态,然后再对症进补。


1. 调理脾胃

胃气是脾胃之气,它是后天生化源泉,食物与药物都要经过脾胃运化,才能输布全身,发挥其疗效。


同时,脾胃不适影响药物消化吸收,而某些药物也会增加脾胃负担,甚至损害脾胃功能,加重其病变。


因此,进补应慎重选用药材、食材,并兼顾脾胃功能,保护胃气。


2. 辨别体质

每个人年龄、身体状况不同,病证有别,季节有变,体质各异,因此进补必须对症。


中医认为,一药一性,百病百方,每种补益药品只适合特定体质、治疗特定的病症。若不辨别气血阴阳、五脏虚实,而一味地滥补,就会出现不适症状。


因此,人们在进补前,一定要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辨明自身体质:

●表现为津少口渴、潮热盗汗、眩晕遗精等为阴虚。

●全身功能衰退、怕冷、腰酸背痛、四肢不温、阳痿等属肾阳虚亏。

●表现为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苍白、月经量少者则为血虚。

●平日感到乏力、气短者多为气虚……


3. 急补不如缓补

服用补品一定要“适度”,若超过这个度,则可能适得其反。若稍有体虚,就用人参等大补之物,不仅大材小用,还可能适得其反。


人参是大补元气、补品中之上品,但若服用不当,或长期服用,则会出现兴奋、失眠,甚至食欲不振、血压升高等症状。


因此,进补一定要根据体质、年龄等具体情况,调配用药剂量。


久病虚损及年老体弱者,不易急补峻补,只能平补缓补,尤以需要平调阴阳、流畅气血,最好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至最佳剂量,且宜选药性平和、补而不滞、滋而不腻之药物。


4. 药补不如食补

脾胃虚弱者,应用食疗调养脾胃,最好遵循多品种、多变化、富营养、易消化的之则,饮食宜温及软,例如奶类、莲子、薏米、百合、山药、大枣、核桃豆制品等,新鲜蔬果适当多吃,最好采用“少食多餐”,每餐只吃七八分饱。


年老体弱、脾胃虚弱者,少吃生冷、油腻、煎炸、熏烤与容易胀气食物,辛辣刺激食物最好不吃。


如何调护脾胃?

1. 肝郁脾虚型

若养肝不当,例如各种不良情绪刺激,都会导致肝脏气机不畅,干扰脾胃消化功能,出现情绪郁闷或烦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胃口欠佳等症状。


推荐食疗方:选用麦芽20g、茯苓15g、白术15g、新鲜薄荷15g,猪瘦肉150g。食材洗干净,猪瘦肉先烫水祛腥,然后将麦芽、茯苓、白术等食材放入煲内,煲45分钟,再将新鲜薄荷放入煲10分钟,即可食用。


功效:疏肝解郁,益气健脾。


2. 脾胃虚寒型

脾胃虚寒者,其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胃口欠佳,腹泻症状,伴有腹痛、腹部怕凉喜暖,手脚冰凉,调理时偏重温中健脾。


推荐食疗方:党参15g、白术15g、生姜3片、胡椒粉3g,猪肚半个。食材洗干净,然后将全部食材放入煲内,煲1小时,即可食用。


注意:调理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不易消化食物。


3. 脾胃虚弱型

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虚弱者,面色萎黄、容易疲劳、食欲欠佳。


由于营养吸收较差,此类人身体通常比较消瘦,脾虚导致饮食不易消化,还会“生湿”,表现为腹泻,主要选用健脾益气类中药调理。


推荐食疗方:党参15g山药15g、茯苓15g、扁豆15g、芡实15g,猪瘦肉150g。食材洗干净,猪瘦肉先烫水祛腥,然后将全部食材放入煲内,煲1小时,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减少腹泻次数。


4. 食积化热型

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枢纽,脾胃功能异常,则腹部胀闷不适,饮食减少。由于消化不良,病患还常出现食积内停,积久化热症状。


推荐食疗方:陈皮5g、谷芽15g、葛根20g山楂10g,鸡内金1个,猪瘦肉150g。食材洗干净,猪瘦肉烫水祛腥,然后将全部食材放入煲内,煲1小时,即可食用。


功效:和胃消食,治疗食积常用汤水,适合大多数人。


健脾养胃方法

1. 服食温性食物

脾胃喜温恶寒,日常饮食多吃温性食物,例如糯米、韭菜、南瓜、香菜、生姜、大枣等,少吃或不吃生冷食物。


同时,吃饭要细嚼慢咽,七分饱为宜,以减轻脾胃消化负担。脾胃欠佳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理中丸、健脾丸、小建中颗粒等中药调理。


2. 揉腹

揉腹可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促进气血运化,饭后可用掌心轻柔按摩腹部100次。


另外,还可按揉腹部神阙与气海两穴,若条件许可,艾灸15分钟效果更佳。

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