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与健康
在《神农本草经》,茶被称为“苦菜”,性寒味苦,可补气提神,祛五脏病邪,治疗胃胀之食欲不振。
陆羽《茶经》记载:其名
·一曰茶
·二曰槚(jiǎ)
·三曰蔎(shè)
·四曰茗(míng)
·五曰荈(chuǎn)
《茶经》也记载:“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
茶寒性较高,相类于精进修行者,宜于情操高尚之人饮用,若患发热口渴、头痛目涩、胸膈烦闷、肢节烦痛,喝上四五碗茶,可醍醐灌顶,甘露润喉,但若采摘修治不得法或有杂质,饮用也会生病。
常见茶类功效
茶叶可被分为六大类:绿茶、红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
·白茶:白茶最为珍贵,采摘后直接烘干或晒干,不发酵,无烟火气,目前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老君眉等。
此种茶不经火,因此在诸茶中性最寒,清火之功最著,清朝周亮工《闽小记》记录:太姥有绿雪芽茶……性寒凉,功同犀角,为治麻疹之圣药,因此白茶具有退热、抗菌抗病毒功效。
·绿茶:绿茶是没有发酵茶,在中国产量最多,饮用广泛。绿茶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湿等功效。
·乌龙茶:乌龙茶与绿茶同源,它是由2~4叶组成的茶叶。乌龙茶又被称为青茶,属于半发酵茶,其品质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既有红茶浓鲜味,又有绿茶清芬香,品相为“绿叶红镶边”,铁观音为比较著名乌龙茶。
乌龙茶寒性弱于绿茶,但通过炭烘焙成的熟茶,性暖,陈年后可以调理肠胃,这也是铁观音的神奇之处。
·黄茶:人们在炒青绿茶时杀青、揉捻后干燥不足或不及时,叶色便变黄而成为黄茶,因此黄茶是“信手偶得之”,属于发酵茶,黄茶叶绿素受到较多破坏,而淀粉水解为单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因此黄茶苦涩味道很轻,形成黄茶醇厚香甜滋味。
黄茶在“闷黄”过程中,产生大量消化酶。寒性弱于乌龙茶,微温,具有醒脑提神,消食化积等功效。
最著名的黄茶当属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形细如针,茶芽内面呈金黄色,外层白毫包裹,雅称“金镶玉”,故有“金镶玉色尘心去,川迥洞庭好月来”之茶联。
·红茶:红茶属于发酵茶,性温,具有红茶、红汤、红叶与香甜味醇之特征,祁门红茶为最著名的红茶。
红茶能促消化、促食欲,性偏温,较适合冬天及胃寒体质者饮用。
红茶可加糖、奶,但不宜放凉饮用,否则影响暖胃效果。
·黑茶:黑茶属于全发酵茶,茶叶较老,发酵后色黑,为做茶砖原料,黑茶能够长期保存,而且越陈越香,具有一定收藏价值。
黑茶有四大特点:
~红:茶汤色透红
~浓:茶味酣畅
~陈:越陈味越浓
~醇:滑润甘甜
最出名的黑茶当属云南普洱茶。牧民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之说。
饮茶虽好 也有宜忌
每种茶都有不同功效,应根据不同功效及自身情况选用。饮茶虽有诸多好处,但也要注意禁忌。
茶苦寒,最能降火,火降则上清,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
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
茶宜常饮,适量不间断,茶保健作用属细水长流,日久建功。
茶还要择时而饮,俗话说:“饭后茶消食,午茶长精神”。
忌饮凉茶。饮之宜热,冷则聚痰。
忌空腹饮茶。空心饮茶直入肾经,且冷脾胃,乃引贼入室也。
虚寒及血弱者,忌长期喝茶,饮茶既久,则脾胃虚寒,形成痰饮、痞胀、呕逆、泄泻等症。
心慌、失眠之人忌饮浓茶,茶中咖啡导致失眠加重,心动过快。
缺铁性贫血者不宜喝浓茶,茶中鞣质影响胃肠道吸收铁。
服药忌饮茶。
饮茶解药之说,源于一句话“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当时所谓的毒,意指药物。
茶具有利尿功效,可促进一些药物成分排出体外,降低药效,茶中有些成分,具有较强生物活性,易与药物发生反应,因此勿用茶水送服药物,服用中药时,避免喝浓茶。
总之,喝茶秉持“茶即是水”之原则,饮茶是为了饮水,不宜放大量茶叶,也不要大量喝茶水,而要陶冶情操,颐养心情,加之了解茶历史文化知识,则能增加无穷乐趣。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