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肾同源 补肾也要滋养肝血
在中医里,肾虚分为3种: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无论是哪种肾虚,都需要肝血充盈。
肝藏血,肾藏精,充实才能化生精血,肾精充足,肾藏精主生殖的功能才会旺盛,因此补肾时,一定要注重滋养肝血。
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里一表,相互配合,并有经脉相互络属,从而构成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
肝居右胁,胆附于肝之短叶间。肝主疏泄,肾主闭藏,二者之间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相互调节。
肝之疏泄与肾之闭藏,相辅相成。肝气疏泄,可使肾气闭藏而开合有度,肾气闭藏,又可制约肝之疏泄太过,也可助其疏泄不及。
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月经生理,以及男子排精功能现象。
同具相火:相火是与心之君火相对而言。一般认为,相火源于命门,寄于肝、肾、胆与三焦等。故曰:“相火寄于肝肾两部,肝属木而肾属水也。但胆为肝之府,膀胱者肾之府。心包者肾之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肾之分,皆阴而下者也‘’(《格致余论。相火论》)。由于肝肾同具相火,因而被称为”肝肾同源“。
肝胆经络互相络属,故相互为表里。胆汁来源于肝,肝主疏泄,肝之余气生成胆汁,而胆贮藏并排泄胆汁。
因此,肝与胆在胆汁的分泌、贮藏和排泄方面,拥有密切联系,并与消化功能有关。
肝与胆不但在生理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也互相影响。例如,肝病,疏泄功能失常,可致胆道不利,影响胆汁排泄。
若胆腑疏泄失职,胆汁排泄不畅,可致肝气机不畅,产生胸胁胀痛,口苦等肝郁病症。
建议用菟丝子10g,搭配红糖适量煮水喝,配合敲胆经,养成早睡好习惯,此三招是补肝血,调肾脏最有效方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