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六大功效

https://healthybeautyvitality.blogspot.com/

黄芪,古时候也被称为“黄耆”。


耆代表长者,人到了60岁以后,才能被称为“耆”,所以黄芪在中药里,就像德高望重的老者,而古往今来历代医家都喜用善用黄芪。


1.补气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形容黄芪是“补气第一要药。”


黄芪补气功效虽然比不过人参,但是因为药性和缓,不容易补过头,所以绝大多数虚人都可服用。


若平时经常觉得疲累,无法提起精神,少言懒语,声低气短者可用黄芪泡水饮用,而工作或干活累到心慌气短时,服用黄芪泡水,很快就能缓解。


气虚又血虚者,再加点当归,黄芪、当归可以根据5:1比例,这两味药组合在一起则被称为当归补血汤,它也是中医界著名汤方。


2.消水肿

肿的意思就是有水液停在那里,气虚或小便不通者特别容易水肿。

首先是气虚,中医有言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若气的流动出现问题,水的流动也会停滞,形成水肿。


其次,小便不通,身体里的废水无法排出去,积在那里,尤其是下肢,也会肿起来。


黄芪可补足,让停留下来的水重新流动起来,又能利尿,喝了以后小便会变多,通过小便将水液带出体外。


另外,黄芪还能补脾,脾有运化作用,当中就包括运化水液。


《冷庐医话》曾记载一则医案,有一妇人生产后,肚子胀的像鼓一样,寻常大夫一看便知是水肿,并开方利水药,行气药,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再把脉后发现妇人脉虚严重,典型的气虚水停,于是重用黄芪,一边补虚,一边利水,喝到第五天后,肿胀退散,脉象也变得有力。


3.增强免疫力

现代医学所言的免疫力,在中医看来就是正气。若正气足,人就不容易生病;正气不足,外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就容易来犯,人就会出现疾患。


《内经》提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这个“正气”是如何保护人体不受外邪侵犯呢?


首先它会分一队人马到人体肌表,就是在肌表布一层气卫气


若将人体比喻为一座城池,卫气就是守城将士,一旦发现邪气试图靠近,立刻赶它出去。


因此有些人一降温就感冒,一到季节变换就容易引发鼻炎,其实就是守城将士松懈,中医称之卫气不固,以致外邪乘虚而入。


卫气主要由脾胃运化而来,再经肺输布到全身,而黄芪大补脾肺之气,就是在补充人体正气,增强免疫力。


4.缓解干燥

若腹中气化功能不够,喝进去的水无法被妥善利用,人就会感到干燥。


就像灶上有一锅水,你不开火,水不会有任何变化,但若在锅底下烧起微微小火,锅里的水就会慢慢变热沸腾,然后蒸腾出热气来,热气上升,锅盖就会变的滋润,这就是津液被气化的结果。


若经常觉得口干、咽干、皮肤干,喝多少水都没用可用黄芪泡水喝,还可加点山药。


5.止汗 主要用于气虚自汗

中医将出汗多分为两种:盗汗,自汗。


简单而言,晚上入睡后汗多为盗汗,白天汗多为自汗所谓自汗,并非由于天气炎热,也不是剧烈运动,但汗液就是止不住。


无论盗汗或自汗,都是因为虚,盗汗是阴虚,自汗是气虚,气虚自汗用黄芪再合适不过。


如上所述,人体肌表有一层气,保护人体不受外邪侵犯,同时也掌管毛孔开合,若气虚后,气主司毛孔开合的功能就会受到限制


毛孔一直开着,汗液自然就流出去,黄芪益气固表,能够让毛孔适时开关,汗液就不会随便流出去。


6.敛疮生肌

皮肤表面出现伤口,以致无法愈合,可服用黄芪,它能敛疮,就是愈合伤口,能生肌,就是长出新的肌肉


无论伤口有否溃烂,都能服用黄芪因为黄芪补脾气,脾主肌肉,肌肉长的好不好,全靠脾胃,脾胃气足,它就能推陈出新。


黄芪泡水,常规用量是约为10g,可以反复冲泡,直到味淡。


黄芪虽好,但要注意以下情况不能使用:

有热者不用,例如阴虚内热,湿热等

气滞者不用

有积食者不用《本草害利》曰:黄芪极滞胃口,胸胃不宽,肠胃有积滞者勿用。


另外感冒发烧,月经期间,孕期也不宜服用。

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