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的学问与细节

https://healthybeautyvitality.blogspot.com/
爱茶者的必修课,就是学会泡好一杯茶,但要泡出一杯好喝的茶,又费易事。即使是老茶友,也或会懊恼泡茶水平。

泡茶是技术活,更是精细活。从选水、煮水、选器、备茶到冲泡,每个环节都可能影响茶汤。

01尽量选用软水 避免碱性水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水对茶的影响主要来自两方面:水中矿物质及水的酸碱性。

美国普度大学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表示,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含量丰富、影响最大一般是钙离子及镁离子。其含量可通过水的硬度衡量,含量越高,水就越硬。

硬水烧开后,钙镁离子会抑制茶多酚溶出,而茶多酚不仅是茶之功效,还会影响茶的风味。若抑制其溶出,难免茶汤寡淡、茶香低浊。因此,尽量选择硬度水。

若用碱性水冲泡,茶多酚不稳定,很快即氧化。氧化程度低的茶,例如绿茶、黄茶与铁观音,正常汤色应是明亮浅绿、浅黄或黄绿色。若用碱性水泡茶,很快就变成红浓颜色。

一般而言,现成纯净水比较适合泡茶。若想再进阶,可以酸度计测酸碱性,再以电导率仪测量水硬度。

02煮水自来水需要煮久一点
唐代陆羽《茶经》关于煮水沸腾记载:

一沸:当水如鱼目,微微有声时;

二沸:缘边如涌泉连珠;

三沸:势若奔涛、腾波鼓浪。

煮水要大火快煮,而不要文火慢煮。当水连续冒泡,煮到二沸或刚刚三沸时,水的活性比较好。若煮得太久,水中含氧量降低则活性降低,也即是水“煮老”,影响茶汤。

若使用自来水泡茶,需要煮稍久一点。自来水沸腾时,打开烧水壶盖子,保持沸腾1分钟,能够除去一部分消毒残留的氯,降低异味。

03选器不同茶叶 使用不同茶具
绿茶:宜选玻璃杯或玻璃壶,方便观赏其在水中舞动。不宜选紫砂壶,绿茶所需水温低,而保温性强的紫砂壶会闷坏绿茶。

红茶:用玻璃茶具或白瓷茶具,便于观察红茶汤色与金圈。

乌龙茶:若想展现乌龙茶高扬香气,可使用瓷质盖碗,方便闻香且不会吸味若果想展现其深厚韵味,可选择紫砂壶,能更好激发茶性。紫砂保温性好,可淋壶加温,保证冲泡温度。

普洱茶:尤其是老普洱茶,适宜用紫砂壶。紫砂壶具有独特双气孔结构,透气性好,能够减轻普洱茶存储时产生的异杂气,茶的层次韵味更佳。

白茶:白毫银针原料很嫩,冲泡温度不能过高,故宜用大口盖碗泡茶,避免闷坏茶叶;而白牡丹、寿眉或贡眉之类,使用茶具没有太多限制,老白茶还可用陶壶煮饮。

04比例严格控制茶水比例
若想泡出一杯风味稳定茶汤,茶水比例控制尤为重要。

中华茶人联谊会特约茶文化讲师杨多杰认为,茶汤是一种动态平衡下的美感。只要找准平衡点,茶汤美感自然而生。他根据不同场景,划分两种比例。

1. 安全比例。若难以茶水分离,例如旅途中或使用马克杯时,将茶水比例严格控制在1.5:100(即100ml水,对应1.5g茶),即使一直闷泡,也不会苦涩。

2. 日常比例。日常泡茶中,建议用1:30(即30ml水,对应1g茶)茶水比例,更适合多次冲泡品饮。

若无电子秤,只要根据茶叶形态与茶壶体积,也能大概确定放多少茶叶。

绿茶:扁平形绿茶、竹叶青等,铺满壶底薄薄一层就差不多。毛峰、瓜片等稍蓬松绿茶,占壶体积约1/5。

红茶:类似祁红、金骏眉较紧细红茶,投放占壶体积1/5茶量就差不多。滇红之类条索较粗红茶,投放体积约1/4。

乌龙茶:乌龙茶投茶量较大,若是铁观音的颗粒形,投放约30颗。若是单纵、岩茶粗条索茶,投放1/3~1/2。

普洱茶:条索形的普洱散茶,大约投放 1/3,若是紧压普洱茶,撬下一片铺满壶底量即可。

白茶:白毫银针约投放占壶体积1/3,而像白牡丹、寿眉或贡眉较为粗老白茶,非常蓬松,需投放约1/2份量。

05水温用手掌感受热力 尝试最适宜水温
泡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控制水温。

绿茶:不能用高于90℃水冲泡,否则茶汤鲜活力下降。

红茶:使用85℃~90℃水冲泡,以保持最香甜口感,温度太高容易酸涩。

乌龙茶:用沸水冲泡,否则香气不扬,无法表现阳刚风格。

白茶:白毫银针、白牡丹用 90℃以下水冲泡,突出其鲜甜味,避免苦味,嫩度较低的贡眉,可用沸水冲泡。

黑茶:沸水才能冲泡出其稠厚的汤感、浓醇的滋味。

对于温度,无需特意购买温度计。对于不能用沸水冲泡的茶,一般做法是先把水倒入公道杯凉一会儿,把手掌放到上面,感受一下热力(距离不可太近,以免烫伤),多尝试几次,就能把握最适宜水温的热度。

06冲泡手法 微妙影响茶汤
常见注水方法有悬壶高冲、回旋低冲、定点注水等。

高冲&低斟
冲茶高于倒茶,有利于激发茶汤香气;而从壶里倒茶出来时,尽可能放低靠近公道杯,减少香气走散,有利于保留茶香。

香靠冲,汤靠吊
茶香需要冲击,若想激发茶高扬香气,就高温高冲,让水与茶叶激荡而产生鲜明香气,而汤感需要细细吊出来,若想品尝细腻、有层次茶汤,就需要放低壶,沿着壶边缘,用细柔水流慢慢浸出茶叶

爱茶者千千万,有人好淡,有人嗜浓。怎么办?

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若好薄者,减之,嗜浓者,增之,故云则也。

若根据上述茶水比例冲泡,一般能做到稳定而不难喝。之后,再用陆羽所传授的“增减原则”,将茶汤调至最合自己口感即可。

若是自泡自饮,相对简单。若是泡茶给他人,则应根据对方“好淡”还是“嗜浓”偏好微调。

泡茶,于细微处见关切之心。

指导专家:美国普度大学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中华茶人联谊会特约茶文化讲师杨多杰

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