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运用中医补法:平补 清补 温补 滋补 峻补
补法是中医根椐辨证论治原则,选用具有补益、强壮等功效药物,经过配搭后组成方剂,补充人体阴、阳、气、血、营、卫、津、液等不足,调整脏腑,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消除各种虚弱证候,强壮身体、恢复健康的治疗方法。
在中医常用的治病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中,补法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典医著《内经》明确提出: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
等有关补法的使用原则及方法。
直至汉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也在前人基础上,在补法有很大发展,例如:
·益气助阳的药方有附子汤、理中丸等。
·养阴助阳的药方有金匮肾气丸、芍药甘草附子汤等。
·养阴益血的药方有芍药甘草汤、炙甘草汤等。
·养阴清热的药方有黄连阿胶汤、竹叶石膏汤等。
此外,张元素传世之作《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详细列举每脏每腑补法与补药,启发后人灵活用药。
随后,朱丹溪又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对滋阴法又有发挥,后人称他为“滋阴派”倡导者。
运用补法的前提
人们运用补法的前提,是要明确三个问题:
·有无虚证
·何种虚证
·虚的程度
虚证是补法的适应证,所以想要使用补法,就必须先认识虚证,例如禀赋不足、后天失养、久病内伤而表现脏腑亏损、元气虚弱者等,皆属虚证范畴。
气血阴阳补法、脏腑补法的原则
明确虚证诊断后,应辨明五脏六腑、气血阴阳的不同,若不分阴阳、不辨五脏,见到虚证就乱补,则会耽误大事。
1. 补气血阴阳没那么多讲究,只要运用补法时区别主次,选方用药即可。
血虚者应致力补血,另外也可加上适当补气药,气旺则生血,以助血之生化;气虚者亦然,先保证补气药,再加适量补血药,因为血为气之母,使气有所依附。
但不能说气虚者,使劲补血而不补气,血虚者使劲补气而不补血,虽然气血之间可互相转化,但有点舍本逐末。
举例,补中益气汤中佐补血的当归;当归补血汤中的君药——黄芪大行补气之道,以充裕生血之源,这就是“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补阴补阳亦然,阴阳互根互用。
张介宾提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在补阳药物肾气丸中,还加入滋阴的干地黄、山茱萸等。
2. 脏腑补法也没那么复杂,若脏腑虚证定位明确者,可采用正补法(直接补法)或相生之补法(间接补法),就如《医学心悟》所言:“夫五脏有正补之法,有相生而补之法,补益本脏之法为正补”。
正补法根据脏腑特性补益,例如:
·损其肺者,益其气
·损其心者,调其营卫
·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
·损其肝者,缓其中
·损其肾者,益其精
间接补法则根据五行相生及“虚则补其母”理论施补,例如滋水涵木、金水相生、培土生金等。
01. 培土生金法
土是脾,金是肺,因此培土生金含义,就是指通过补益脾土改善肺,适用于脾虚而导致肺脏能力低下之疾病。
在久病或重病后,人体会出现精神萎软、饮食减退、食少纳呆等脾运化不足表现,另一方面也会出现语音低微,甚至音哑失音、呼吸无力、咳嗽咯痰等肺部能力低下表现,这就是脾虚而导致肺脏不足之病症。
02. 滋水涵木法
滋水就是补益肾水,涵木就是滋养肝木,滋水涵木就是指通过补益肾水,滋养肝木。
若肝脏无法获得充分滋养,肝的刚暴与强悍本性就会显露出来,这时人体就会出现急躁易怒、头晕头痛、四肢震颤、耳鸣耳聋,甚至昏扑倒地、四肢瘫痪、口角歪斜等症状。
通过滋补肾水,充分补养肝脏后,肝脏刚暴、强悍的本性也会收敛,就像一个脾气暴躁者,在获得物质上好处后,就会收敛原来的本性,而显得有涵养,代表方子为张锡纯的“镇肝熄风汤”。
多法相配
这里先举两个例子,若大家感兴趣,也可自行搜索其它脏腑补法。
补法还得讲究搭配?没错,因为纯用补法,未必很好解决问题,因此必须变通。
1. 防风、白芷、羌活都属发表、散气之类药物,可借其发散作用,将补药力量运到全身,同时还可通调三焦与经络滞气,既可促进营卫气血运行,又可为补药输送开通道路。
当然,散药并不限于防风、白芷、羌活,也可选用川芎、乌药、香附、白檀香、郁金等,它们能够芳香通气。
另外,防风、秦艽是散中之润药,适合配搭补药应用,但其它辛燥之品应慎用,以免耗损津液。
2. 脏腑、经络、肌肉之间本应通畅,一旦出现异物壅滞,便要消散,以恢复其通畅无阻状态,这就是消,又称消导。
积聚、停食、痰饮等问题,都可见到正气虚损一面,只是程度轻重不同,因此单纯用消导法,往往不很理想,因此需要补跟消一同努力。
另外,凡属消导药,多有损于气血,不宜过用。直至问题削减大半,就可调补气血,直至营卫脏腑恢复正常,问题自然就解决。
3. 还有泻,虚证宜补,实证宜泻。
但有体虚而证实者、有体实而证虚者、也有体本不虚,而邪深难出者、或体已极虚,而外邪尚伏者等。若纯用补反而加强邪气,纯用泻则伤害正气,因此一定要泻补同用之法。
举例:
·白虎加人参汤,主治热结津乏证,方中石膏、知母消热结,是泻;人参、粳米、甘草是补。
·调胃承气汤,主治燥实液亏证,大黄苦寒,芒硝咸寒,二味并举攻燥实,是泻;甘草甘缓,调胃生津,因此治液亏,是补。
那么,补药与泻药一起用,还能好用吗?
这个您放心,不会影响,像是大黄与人参同用,大黄就会自动消除坚积,不会反伤正气;人参也能主动充盈正气,而决不反补邪气,不过有个前提,补泻并用,一定要躲避邪气。
打个比方,肺部有邪气,想要用补泻之法,一定要注意补其脾,而攻其肺。
大家不用纠结补泻使用方法,这里其实就是简单告诉大家,补法不是单独存在,就算补法是中医治法里的“明星”,有时也得仰仗他人。
各种补法
补法也分温补、清补、平补、滋补、峻补。
1. 平补
一般指使用性质平和的食物补益,适用于普通人群中身体偏虚者,一年四季均可食用。
通常意义上的平补法,拥有两种含义:
·应用不热不寒、性质平和食物,例如粮食、水果、蔬菜等。
·既能补气,又能补阴,或者既能补阳,又能补阴的食物,例如山药、蜂蜜等。
一般而言,平补法多适用于多数人的日常保健,药膳食补均可在日常生活中补足。
2. 清补
一般指使用偏凉或泻实食物补益。适用于偏于实热体质者,或夏秋季食用。例如萝卜、冬瓜、西瓜、梨等偏于寒凉食物,拥有清热通便作用,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强吸收。
3. 温补
对应清补就是温补。一般指使用温热性食物补益,适用于因阳气虚弱、而有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症状者,或冬春季食用。
例如大枣、龙眼肉等偏温食物,就有温补肾阳、御寒增暖、增强性功能等功效。
4. 滋补
凡使用药性滋腻,补虚力佳,可治阴虚、血亏等病证药物,可称为滋补。
滋补药大多味甘,可补益疗虚、扶正祛邪,有助于缓解气、血、阴、阳诸不足,可增强体质。
熟地黄、女贞子等中药就属于滋补药,这类药物内含较多油性或胶质类成分,若拿在手上,会有黏糊糊感觉。
不过,脾胃欠佳者,不宜服用滋补中药,否则不易消化,容易引起腹泻。
5. 峻补
凡补力较强,可在短期内发挥较大功效药物,称为峻补。峻补法适应于大病初愈者、身体非常虚弱者,这些药物药力猛烈,若服用不当,容易产生严重后果,因此需要医师先调理患者脾胃,然后才能进补,否则虚不受补。
资料来源:罗大伦频道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