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中药药方
尿酸是人体内嘌呤核苷酸(简称“嘌呤”)最终代谢产物,它是人体正常代谢产生的物质,主要通过肾脏排泄。
正常情况下,尿酸生成与排泄,处于平衡状态。当体内产生尿酸增多或排泄减少,血液中的尿酸水平就会增高。
当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高于420μmol/L(微摩尔/升),女性高于360μmol/L时,则被称为“高尿酸血症”。
若血尿酸继续增高,引起尿酸盐结晶在关节与其它组织中沉积,并诱引发局部炎症与组织破坏时,就出现痛风。
换言之,高尿酸是痛风发生最重要危险因素。
如何预防痛风
痛风发作原因为:
●饮酒:乙醇会导致血尿酸升高,从而引发痛风。
●饮食:一次吃进大量高嘌呤食物,例如肝、肾等动物内脏,海鲜、牛羊肉等。
●着凉:冷天气温低,热天吹冷气,导致关节局部温度降低,析出尿酸盐结晶,导致痛风。
因此,若要预防痛风,应限制酒精、动物内脏、海产品、肉类等高嘌呤食物摄入,可多吃新鲜蔬菜、多喝水促进尿酸排泄。
本病发生多与气候及生活环境有关,平素应注意防风、防寒、防潮,避免居住潮湿之地。切勿当风贪凉,乘热浴冷。
痛风的中医病机
从中医角度而言,痛风发病以脾肾两虚为本,湿热毒瘀为标,证属正虚邪实。
其中,脾虚,运化水湿功能减退,则易酿湿热,类似于尿酸生成增多。
肾虚,气化功能减退,则湿热难排,类似于尿酸排泄减少。
当湿热聚久,每易成毒瘀,则尿酸盐结晶沉积关节与其他组织,而产生痛风。
痛风病机常用方
痛风自然病程分为四期: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
●急性期
●间歇期
●慢性期
这里主要以痛风脾肾两虚为本,湿热毒瘀为标的病机,分享3个方剂。
1.金匮肾气丸
当有“高尿酸血症”,甚至痛风发作时,还伴随腰酸腿软,手脚发凉,晚上小便次数增多,神疲乏力,肢体困重,舌淡苔白,脉沉缓或沉细,经过中医辨证,属于肾阳气虚证,便可考虑使用金匮肾气丸。该方出自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
不过,现在市面上的金匮肾气丸稍有变化,张仲景时期的金匮肾气丸,只有八味药材:干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桂枝、附子,而现在市面上的金匮肾气丸,在此基础上加了牛膝与车前子。
方解
三补:地黄、山药、山茱萸
地黄:补肾填精。
山茱萸:补肝肾,涩精气。
山药:健脾气,固肾精。
三泻:茯苓、泽泻、牡丹皮
茯苓、泽泻,均能渗湿泄浊、通调水道。
牡丹皮,清热凉血。
三药协同,可缓泻体内湿邪和余火。
补阳气:桂枝、附子
附子与桂枝都是辛温之品,能温肾助阳,温补命门之火,在三补基础上,阴中求阳,少火生气,缓蒸肾水,增强肾气化功能,帮助水湿排泄。
再加车前子,增强原方利湿去浊之功。
牛膝除强腰膝功能外,还能利水及引药下行,增强全方排浊效应。
简而言之,金匮肾气丸可增强肾气化主水功能,从而促进尿酸排泄。
2.参苓白术散
《脾胃论》曰:百病皆由脾胃虚而生,调理中州,其首务也。
在中医看来,脾失健运,水湿不转,郁酿成湿热,也是导致痛风发病主要病机。
痛风发作期,应以治标清热祛湿为主,兼顾治本,而在痛风缓解期,就要治本为主,兼顾治标。
所谓治本,便是健脾渗湿。可考虑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处方,出自宋代官方编撰的《太平圣惠合剂局方》。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白扁豆、砂仁、桔梗、薏仁、甘草。
方解
人参,大补脾胃之气,白术、茯苓健脾燥湿与渗湿。
山药、莲子,既能健脾,又能涩肠止泻,并可助人参、白术健脾益气。
白扁豆健脾化湿,薏仁健脾渗湿,二药助白术、茯苓健脾助运,渗湿止泻。
砂仁芳香醒脾,行气和胃,既助力除湿,又畅达气机。
桔梗开宣肺气,通利水道。
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全方扶正为主,兼顾祛除湿邪,以治湿热~尿酸生成之源。
3.四妙丸
四妙丸是传统中成药,适用于湿热中阻或下注引起的痹病,它是中医里清热燥湿的代表方。
明代《医学正传》记载:夫古之所谓痛痹者,即今之痛风也。中医认为,痛风的病机主要是湿热,因此治疗方法以清热祛湿为主。
痛风患者通常出现问题之处,就是在脚部位,因为湿性重浊趋下,关节部位还会伴随红肿疼痛,说明还有热气,处于湿热交织状态。
此外,酒肉助长湿热之气,容易引发与加重疼痛,因此痛风患者需要忌口。
四妙丸可对治这种湿热下行(多出现在急性期)导致的痛风。
组成:牛膝、苍术、薏苡仁和黄柏。
方解
黄柏,寒凉苦燥,擅清下焦湿热;且黄柏质地柔润,润养阴液,祛的同时不伤体内津液,以免伤阴带来阴虚,又添内热。
苍术,辛苦而温,性燥烈,一则健脾助运,以治生湿之本;一则芳化苦燥以除湿阻之标。不仅可以清除皮肤表面湿气,也可去除筋骨湿气。
薏仁,甘淡利湿,能健脾,能除痹。生用更清热,炒用更健脾。
牛膝,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引药下行。它是治疗下焦水湿潴留病症的常用药。可以缓解关节疼痛与肿胀,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排除痛风病灶中的湿热。
全方合用,可以达到清热利湿,舒筋壮骨的功效。
若湿热严重,还可加土茯苓、萆薢、车前子、黄柏清热利湿。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土茯苓对痛风有良好效果。朱良春老先生治疗痛风类疾病,常以土茯苓为主药,且剂量偏大,通常用到60~120g,并配伍萆薢使用。
李时珍注解:惟土茯苓气平味苦而淡,为阳明本药,能健脾胃,去风湿,脾胃健则营卫从,风湿去则筋骨利。
痛风日久,气血不足,湿浊久驻时,也可考虑补气血,祛顽湿的独活寄生丸。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