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脾:养生之根基
脾胃之疾不宜呆补、漫补、壅补,应补中有通,静中有动,使补而不滞,润而不腻,能升能运,以顺其脾胃升降或通降之性。
在中医,提到胃就不能不说脾,脾胃是健康的“根”,若脾胃功能不强,就会引发许多疾病。
养生必须先养脾胃,胃强身体才强壮,胃弱身体就虚弱。若将长寿比喻为盖房子,护好脾胃就是打地基,根基不牢,吃再多营养品或保健品,也是无济于事。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关键,若一个人脾胃欠佳,身体气血就会生成不足,无法滋养身体各个部分,自然就会出现“枯萎”,导致百病丛生。补脾,是治疗一切疾病关键。
1.脾胃健康自测
脾胃欠佳者,从外表上就能看出来:
·面色苍白,口唇没有一点光泽。
·过于消瘦,好像一阵风就能吹倒。
·有的很胖,看似体格庞大,但一点都不结实。
·说话有气无力,精神不振,年纪轻轻却未老先衰。
这些症状都是脾胃功能受损所造成。因此,要知道脾胃好不好,可看以下几个部位:
·口唇
一般而言,脾胃好的人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而脾胃不好,则嘴唇发白、没有血色,显得非常干燥,容易爆皮、裂口子。
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大多源于脾胃消化能力不足。另外,睡觉时会流口水,也是脾气不足表现。
·鼻子
脾胃经脉相连鼻子。鼻腔干燥、嗅觉失灵、流清鼻涕、鼻子出血,大多是脾胃虚弱所导致。鼻翼发红者,多有胃热;鼻头发青伴有腹痛,也说明脾胃功能欠佳。
·眼睛
脾胃不好,容易气血不足,进而影响到肝,肝开窍于目,所以眼睛容易疲劳,看不清东西。
另外,脾与人体液吸收关系很大,若常出现眼睛红肿、脸肿等现象,也可能是脾的问题。
·耳朵
脾胃虚弱会导致肾气不足,经常表现为耳鸣,甚至耳聋。
此外,很多人脾胃不好,是由过度劳累或情绪引起。尤其是热天,肝火旺盛,人往往易怒。
脾胃失调者,经常觉得身上没劲,手脚冰凉,有时还会拉肚子。脾胃受伤,五脏都遭殃。
2.脾胃与五脏关系
脾胃出了问题,可能连累五脏。中医有句话,“养脾胃就是养元气,养元气就是养生命”,脾胃健康是决定人寿命长短重要因素。
心与脾就像一对母子,心脏病要从脾胃治。脾负责统筹人体气血,供养心脏。一旦脾出现问题,不能益气生血,就会导致心血失调,引发心脏疾病。
·肝与脾胃互相影响
有者吃完饭还感觉饿,但肚子却是鼓鼓,吃了胃肠药也无效。其实,这与工作压力太大,或情绪不好导致肝郁气滞有关,必须先养好肝,才能解决脾胃问题。
反过来,脾胃也会影响肝脏,例如脂肪肝根源,在于脾胃无法良好消化食物,导致垃圾处理困难,堆积在肝脏,影响肝供血与其它功能。
·脾胃虚最先影响肺
肺就像“宰相”,专门辅佐心脏“君主”。肺通过管理体内之气,协助心脏治理全身。然而,肺气盛衰取决于脾胃强弱。脾胃虚者,往往会导致肺气虚,容易患感冒及其它呼吸系统疾病。
·脾虚往往腎也虚
人体精力充沛,肾气就充足。肾的精气强弱,取决于脾胃是否健康,能否提供充足营养滋养肾脏。长期脾虚会导致肾虚,表现为心里烦热、容易盗汗,或者畏寒怕冷、手足冰凉。
3.脾胃生病起因
·脾胃有四怕:怕生,怕冷,怕撑,怕生气。
生冷食物,例如各种冷饮、生蔬菜水果等,会带着寒气进入身体,最容易伤及脾胃。
此外,脾胃最怕撑,饥一顿,饱一顿对它伤害最大。
胃生病大多源于饮食不节制,脾生病则源于过度劳累(过劳忧思)。肝与脾胃互相影响,必须先养好肝,才能解决脾胃问题。
·肝不郁,则脾不虚。
肝不郁,则脾不虚,大家常言的“茶饭不思”“气饱了”,都是形容肝脾不和。
有者吃完饭还感觉饿,但肚子却是鼓鼓,吃了胃肠药也没用。
其实,此现象与工作压力太大,或情绪不好导致肝郁气滞有关,生气动怒忧思郁结,都会导致肝气不疏,横逆克脾胃,导致腹胀气滞,胃脘不适诸多病症。
若要脾健康,就要养肝柔肝,顺畅肝的气机,让肝气可以正常疏泄,这样肝木与脾土处于和谐关系。
因此,养脾就要控制情绪,永远勿发怒,尽量减少发脾气,这是舒肝养脾重要因素。
4.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现代人普遍吃的多,运动少,工作压力大,心情抑郁多见,容易导致痰湿内滞,体重超标。
因此,痰浊偏重者,用补法不如用通法,通降阳明,泄去浊毒,最利于健康。
不少人有体会,平时喝萝卜汤,或者吃点炒香莱菔子粉,即觉周身舒服。
总之,痰湿偏盛者,以消食通腑为主,千万别滥吃补药或各种营养品、保健品,以免壅滞气机。
《临证指南医案》曰: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灵枢-决气》曰,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由此可见,饮食充足,同时机体气化功能正常,便能很好将其转化为精气,化生为血,而濡养于神,于是人体神气充沛,生气勃勃。
5.养脾要点
·食物喜温燥
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因此养脾应食用温性或燥性食物或中药。
脾主土,故需食多得土气食物,例如地下生长的地瓜、山药等。
脾喜温恶凉,故需食温。
脾色为黄,故需食黄色食物,小米色黄,最养脾土。
脾德在缓,故需食甘味,以缓脾之情。
·香味入脾,可醒脾燥湿。
香味入脾,香可醒脾,香可燥湿,亦可让脾舒畅。炒香食物,多具养脾之功,例如炒花生、炒瓜子等。
此外,米或面食烤成半焦半糊时,即有香味,亦可养脾。
许多小孩最爱吃锅边上烤成焦黄色的玉米饼子或馒头,或许小孩天性知道此物健脾。
推之,烤成金黄色的面包又焦又脆,此当属养脾之物。
·勿过食生冷
小孩要注意,勿过食生冷,包括瓜果、冷饮、凉水等,因会伤损脾阳。实际上,小孩最佳零食是麦芽糖与锅巴。
有人担心,吃烤香食物会否上火,其实不吃刚烤出来还烫着的,可等凉至室温时再吃,即不会上火。脾虚之人,又可坚持晨起喝生姜红糖水,有助于温脾,并能升阳。
·养脾中药及汤方
脾为中土,为阳气左升之枢机。
历代有不少养脾中药及汤方:
~健脾燥湿:苍术,平胃散。
~补脾化湿:茯苓,四君子汤。
~醒脾助运:草果,醒脾散。
~温脾祛寒:干姜,理中汤。
~升脾益气:黄芪,补中益气汤。
~养脾和中:人参,桂枝人参汤。
如此等等,皆是宣畅脾阳、调和中气之方药。
(附:补中益气汤即用黄芪15g,白术10g,党参15g,当归6g,陈皮6g,柴胡5g,升麻5g,炙甘草5g,用水煎服,即可益气升阳、调补脾胃。)
脾主运化,若脾虚运化无力,吃什么就拉什么,且面黄肌瘦,此时当重视养脾。脾喜甘淡而恶腥辣重浊,因此甘淡可以养脾;脾气太虚,千万不可吃香喝辣。
养脾可用此方:茯苓、薏苡仁、芡实、山药各30g,陈皮10g。水煎服,日一剂。或上药烘干,共研细末,每次15g,日两次,冲入温热米粥中服下。
·艾灸有温阳之功,最合于养脾之需。
凡脾虚之人,皆可艾灸脾经原穴太白。脾经主时为上午9时至11时,因此若能在此时间内艾灸,效果更佳。
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浊,二者为气机升降之枢机,故养脾之升,要同时养胃之降,可配合针灸胃经合穴足三里。脾应于季夏,小暑大暑时节最需艾灸,以健脾化湿。
·脾气通于口,脾和顺则口唇能纳五谷。
脾有病则唇色改变,或发黄,或发暗,会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又按面部诊断,脾应于鼻头。鼻头色黄,必属脾虚。按手掌诊断,手掌中间及大鱼际对应脾,若发暗亦是脾虚之相。
平时认真调理,注意观察这些部位变化,可以直观感受脾阳充足之改变。
·笑是给脾胃最佳礼物
人愤怒、怨恨或焦虑时,胃与脸一样充血而发红;人悲伤、沮丧或忧郁时,胃就变得苍白,胃液分泌不足,活动也减少。
中医认为,不良情绪会影响肝调节功能,进而影响脾胃。可见,笑是给脾胃最佳礼物。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