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服用时间
服用中药时间,需根据病情、药物功效与其它具体情况决定。
《神农本草经》曾提出:“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即根据疾病所在部位,分饭前、饭后、清晨或睡前服药。
1. 饭前
病在胸腹以下,胃、肝、肾等脏器疾病,宜饭前服药,这样有利于药物消化吸收。
东晋时期著名医药学家葛洪说:“未食内虚,令毒势易行”。饭前服药,易发挥药力。
2. 饭后
病在胸膈以上者,例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药,能使上行药性。消食药及刺激胃肠道药物,也宜饭后服用。
3. 清晨空腹
治疗四肢血脉病的药物、滋补作用的汤药,尤其是滋补肾阳的药物、润肠通便药及驱虫药,宜晨起空腹服用。
早晨人体阳气随自然界阳气而升发,在阳气推荡下,可使药力速行至病所,发挥作用。
4. 午前
上午宜服用益气升阳药、发汗解表透邪药。李东垣认为:“午前为阳之分,当发汗;午后阴之分,不当发汗。”还强调在午前服用益气升阳药,使人阳气易达故也。
5. 午后
下午或入夜宜服用泻下药(例如大承气汤)。
李东垣曰:“泻下药乃当日巳午之后,为阴之分时下之,”巳时即上午9时~11时,午时即上午11时~午后1时,其他医家亦都认定,泻下药不宜在午前服用。
6. 睡前
镇静安神药、涩精止遗药、缓下药等,宜睡前服用,有利于次日清晨吸收。
7. 顿服
顿服一般适宜于病情比较急的患者,也就是煎好后立即服下,称为顿服,取急病急治之意。
《千金方》载:“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时日吉凶,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
目前,一般高热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小儿急症等,亦采用顿服法。
不多,现今许多患者脾胃偏差,大部分药都不适宜空腹服用,而在上、下午服用最好。
一般药物一天服2次,饭后1小时以上或半空腹状态服用较好,晚上9时以后不要服药,以免影响药物吸收及夜间睡眠。
为了保障中药疗效,使其更好发挥治疗作用,服用中药时,需要忌口一些食物:
1. 服中药时不要喝浓茶
茶叶含有鞣酸,浓茶含更多鞣酸,若与中药同服用,会影响人体吸收中药有效成分,减低疗效。
2. 服用中药时不宜吃萝卜
萝卜功效消食破气,尤其是服用滋补类中药时,吃萝卜会降低补药效果,使其失去补益作用。
3. 患有消化道疾病,禁服大蒜
患有消化道疾病,例如肝炎、慢性胃肠炎患者服用健脾、温胃与胃药时,禁服大蒜,大蒜含有蒜素,能刺激胃肠黏膜,使黏膜充血,以致中药不能有效发挥治疗作用。
4. 服中药时不能吃辣椒
特别是热性病症,服清热凉血或滋阴降炎药时,更不宜吃辣椒,辣椒能降低药效,使治疗无效或疗效减弱。
5. 服中药宜忌生、冷、油腻
生冷类食物刺激胃肠,影响胃肠吸收药物,油腻食物不易消化与吸收,而且油腻食物混合药物,更能阻碍胃肠吸收药物有效成分,从而降低疗效。
此外,患有疔疮、皮肤病者,忌食咸水鱼、虾、蟹及羊肉等食物。肝炎病患忌食辛、辣、油腻;服荆芥时忌服鱼、虾、蟹;服天冬时忌服鲤鱼;服蜂蜜忌食葱、豆腐;服白术时忌服大蒜等。
中药忌口有个总原则:服用温热或寒凉中药时,就尽量食用中性平和食物,因为中药与食物性味相反,就会抵消减弱药力,达不到应有疗效。
在一些情况下,药与食物性味相同,也会增加药效,超过人体承受范围,而适得其反。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