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气?如何补中气?

https://healthybeautyvitality.blogspot.com

有的人,说话没力气,经常无精打采,还常伴有一些小毛小病。


有的人,说话声音洪亮,面色红润,人们称他中气十足,而且其身体也非常健壮,少病少痛。


那么,到底什么是中气?中气不足对健康有何影响,人们又该如何补足中气?


什么是中气

了解中气前,先弄清楚什么叫气。


“气”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大气,及其变化而产生的四时之气、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以及运行于人体内的人气。


人体之气是构成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整体上由肾中精气、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气,以及肺吸入的清气组成,充沛于全身而无处不到,推动与调控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代谢。


“中气”一词最早源于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甲本)作“中气以为和”,因而常把属于中焦、主升降的脾胃之气,称为中气。


著名医家黄元御,在《四圣心源·劳伤解》中如此描述中气: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


https://healthybeautyvitality.blogspot.com


提出“脾胃中气为肝心肺肾功能的轴心”,是五脏生理功能之源。


但中气又不等同于脾胃之气,脾胃之气从属于中气。清末民国年间著名白族医学家彭子益说,“中气”是“阴阳交合之中点”。


中气如何运行于体内

中气最早其实用来认知自然界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最典型运用就是二十四节气。


古代天文学家将二十四节气中,排在单数位置的称节气,排在偶数位置的称中气。


十二节令: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十二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中医讲究天人统一:自然运气时间节律与人体运气时间节律有相关性,中气表现在人体,就是五运六气的循行。


在河图洛书中,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对应五行,土居中,而土对应脾脏,因而人体内是脾胃居中,其它脏腑居于四方,这是五脏之气的状态。

彭子益在黄元御中气升降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完善,形成“中气如轴,四维如轮”的五行圆运动理论,阐述中气在人体内的运行。


人体每时每刻脏腑之运化,亦为一圆运动,其中脾胃中气如轴,四维如轮,中气左旋,则木火(肝心)左升,中气右转,则金水(肺肾)右降,轴轮协同作用,轴运则轮行,轮运则轴灵,二者作用密不可分,共同维系圆运动正常进行。


若中气不运,火气宣通于上,水气封藏于下,木气疏泄于左,金气收敛于右,四方作用各走极端,则内之轴不旋转,外之轮不升降,而不成其圆运动,故造化隧息,疾病相生。


简单而言,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人体内,有这么一个圆,它每天转动。


https://healthybeautyvitality.blogspot.com


左边:肝随脾升,肝气与脾气都要上升才好。


右边:胆随胃降,胆气与胃气都要下降才好。


肺气也是要下降,但是胃在正中间,胃气不降,肺气就没有下降通路。


若人体内各个脏器各司其职、正常运作,气血精微能循环遍布、濡养周身,这个人就中气十足。


若这个圆出现问题,该降不降,该升不升,体内气血、水液都乱套,它可能不是一个圆,或者是静止状态,那么就容易出问题。


《素问·至真要大论》也提到中气致病的说法: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


中气不足症状与原因

《黄帝内经》共有十篇提及“中气”一词,例如《灵枢·口问》就描述中气不足,导致二便异常、肠鸣的症状: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中气足或不足,那是因为中气是有一些表现。


1. 胃口不好

容易吃得少、拉肚子、消化不良,吸收食物营养欠佳,身体也容易消瘦。


2. 精力不济

精神上对事物没有太多兴趣,犯困;机体四肢无力、不愿多讲话,懒言少语;甚至皮肤会干燥、容易长斑及没有血色。


3. 易生病

抵抗力差,容易发热、头痛、自汗,易感冒、鼻塞、打喷嚏等,还有气短与记忆力减退。


4. 器官容易下垂

中医里,中气下陷会引起器官下垂,例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及脱肛等,主要表现为饭后胃部坠胀,总想排便、拉肚子等,人也总是无精打采。


中气不足原因:

1.先天因素,即先天体质虚弱,容易消化不良。


2.后天疲劳与思虑导致,脾主肌肉、主思,机体过度劳累、思虑过度,伤及脾胃,出现不足。


3.食物、饮食习惯导致,大饱伤脾,暴饮暴食、不按时吃饭,以及生冷刺激等导致不足。

如何调补中气不足

相应天地之气,人之生理亦要顺应四季阴阳之变化,生化收藏四时有序。


若中气不足,可以通过改变饮食、生活方式,顺应天地四时之气,再加上中药调补,有助于保中气。


1. 食补

可选择补中益气食物,一般为补脾、健脾胃食物,例如莲子、粳米、豌豆、黑豆等。


同时,食物以易消化、易吸收为主,尽量避免烟酒、过于辛辣及生冷、坚硬食物。


《寿世秘典·调摄》记载,健脾胃要“宁少毋多,宁饥毋饱,宁迟毋速,宁热毋冷,宁零毋顿,宁软毋硬。”


虽然中医说,惟劳倦能伤脾,但坚持运动有助于补气,改善乏力、提升新陈代谢与促进食欲,不过要适量而为。


2. 药补

张仲景《伤寒论》重要治疗原则之一,就是保中气。


清·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所言: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张仲景善用建中法(小建中汤、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保中气,在阴阳两虚情况下,用甘温之剂,以恢复脾胃健运功能,则气血自生,升降自调,而偏热偏寒整状自然消失。


中医“脾胃学说”创始人李东垣认为,脾胃运化清升浊降,贵在升降有序,并且创立千古名方——补中益气汤,主治脾虚气陷证。


此外,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兰室秘藏》卷下的补中汤,《医学发明》卷一的黄芪补中汤,四君子汤,六君子汤,人参健脾汤等,都是调补中气经典方剂,关键在于如何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