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 干姜 炮姜 煨姜:本是同根生 功效有差异

https://healthybeautyvitality.blogspot.com

生姜是厨房里常备食材,而根据炮制方法不同,姜还可以制成干姜、炮姜与煨姜。它们之间功效有何不同?使用又有何讲究?

生姜
本品为姜科植物姜新鲜根茎,它是药食同源中,常用一味中药。

味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

应用
●解表散寒
生姜辛散温通,发汗解表,祛风散寒,适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可单煎也可搭配红糖,葱白等一起煎服。

●脾胃寒证与胃寒呕吐
生姜辛散温通之性,能温中散寒,对寒犯中焦或脾胃虚寒之胃脘冷痛、食少、呕吐者,可祛寒开胃、止痛、和中降逆止呕,素有“呕家圣药”之称,对胃寒呕吐最为适宜,也可用于非热证呕吐。

●寒痰咳嗽
生姜辛温发散,温肺散寒、化痰止咳,对于肺寒咳嗽,尤其是咽痒之咳(不兼咽痛者),无论有无外感风寒,或痰多痰少,皆可选用。

●解鱼蟹中毒
生姜能解鱼蟹、半夏与天南星毒性。

不过,生姜助火伤阴,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生姜皮
为姜科植物姜根茎切下的外表皮。

性味辛凉,和脾行水,利尿消肿,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可配合冬瓜皮、桑白皮等同用。

《医林纂要》说其:达于皮毛,行水驱风,止汗。

《本草再新》说其:和脾降肺,行水消肿,治膈噎胀满。

临床可用2~6g,治疗头面浮肿,四肢肿满,心腹膨胀、上气促急。

有些人在食用生姜时,疑问要否祛皮,以上介绍,就会知道姜皮并非可有可无。生姜皮本身就是一味中药,是否去皮,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譬如脾胃虚寒者,甚至因胃寒引起呕吐,或是患风寒感冒时,或是食用螃蟹等寒凉之物,最好祛皮吃生姜。

遇到有些浮肿、水肿情况,吃生姜不去皮,因为姜皮有利水作用。

人们做菜时用姜,就建议带皮吃,生姜温性与姜皮凉性平衡,还可防止上火。

作为药用,生姜还可捣汁入药,功效等同于生姜,但更偏重于开痰止呕,便于临床应急服用。

若遇天南星、半夏中毒的喉舌麻木肿痛,或呕逆不止、难以下食者,可取汁冲服,易于入喉;也可配竹沥,冲服或鼻饲给药,治中风卒然昏厥者。

根据炮制方法不同,姜还可以制成干姜、炮姜和煨姜,分别来看。

干姜
一般是指:姜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

也有讲究说法是:干姜是母子姜发芽,子姜长大后干瘪的母姜,但目前市场上难见这种干姜。

干姜性味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效与应用
●温中散寒
可用于脾胃虚寒、腹痛下痢,无论外寒内侵之实证,或阳气不足之虚寒证均适用,是温暖中焦主药。

●回阳通脉
临床用于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亡阳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时,多与附子相须为用。

●温肺化饮
干姜辛热,入肺经,善于温肺散寒化饮。可治疗寒饮(寒痰)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证,常与细辛、五味子组成温化寒饮铁三角,此铁三角见于仲景名方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

炮姜
是姜科植物姜干燥根茎炮制加工品,是干姜炒至表面微黑、内呈棕黄色而成。经过炮制,药性辛,热。归脾、胃、肾经。

炮姜有温经止血,温中止痛功效。

因此,可以治疗脾胃虚寒,脾不统血的出血病证。例如虚寒性吐血、便血,常与人参、黄芪、附子同用。

若治疗冲任虚寒,崩漏下血,可与艾叶、棕榈炭、乌梅等同用。

对于虚寒导致的腹痛腹泻,炮姜能温中,能止痛。

煨姜
取生姜块用纸包裹,加水湿润,埋于热火灰中,煨至纸变成焦黄色,姜半熟时取出,除去纸切薄片入药。

煨生姜味辛,微温;入胃、脾、肺经。经过炮制,其性平和,在民间广泛应用,常作为药引。其性与炮姜略同,但力较逊,经过煨制后辛温不燥,温里回阳作用不及干姜,辛散药力不及生姜,但温中止呕功效较生姜好,因而煨姜以温中止呕见长,主要用于腹痛呕吐、大便泄泻、吞酸及产妇风寒感冒等症。

清代医家吴仪洛亦曾说:煨姜和中止呕,用生姜惧其散,用干姜惧其燥,唯此略不燥散。

明末清初医家张石顽曾说:生姜煨熟则降而不升,止腹痛泄利、扶脾气、散邪气,故逍遥散用之。

现今的生姜、干姜、炮姜、煨姜同出一物,均能温中散寒,适用于脾胃寒证,但因鲜、干质地不同,又有炮制不同,其性能就会有差异:
·生姜长于散表寒,又为呕家圣药。
·干姜偏于祛里寒,为温中散寒之要药。
·炮姜善走血分,长于温经止血。
·煨其性较平和,以温中止呕见长。

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