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桩:独立守神 修炼身心
站桩功又是历代大医家、拳家与佛道修行提倡修炼方法,除了增进自身健康,还能提升禅定功夫,开发智慧,功夫渐深,由此进入天人合一之境,也未可知。
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脚有“第二心脏”之称,人过40岁,臀部肌肉逐渐萎缩、下垂、下半身越来越单薄,
站桩是在脚的基础上,进行稳扎根,接天地、调气机,以较小体能消耗进行涤阴增阳的健身活动,对于体虚而又消耗过度现代人,实在更显重要。愿您能把站桩,列为经常性修身功课!
站桩功与“独立守神”,修炼身心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掣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其中的“独立守神”,过去医家教徒弟,光这四个字,就要讲个一年半载。很多人盼望遇到明师,真要遇到明师,你得问问自己,如果有人拿四个字跟你讲半年,你还能否谦恭有礼求“教”若渴,一如最初?
“独立守神”其实是用功、修行的方法,是指生活中、尤其是练功时超然独立(比如站桩),心里念头保持专一,类似于佛学说的“不动定”,心如明镜不动,清净明朗。
在医家千年秘传里,“独立守神”就是一个专门用功方法。明师用这个方法,训练门人弟子进“磨性”。凡是练习一年半载以上,身体一定非常健壮!这个方法是医家调治诸多疾病的基础。
比如医家秘传的“神针大法”,给人轻松扎一针,多年沉疴不翼而飞,其“内力”来源于“独立守神”训练。没有3~5年的“独立守神”傻站,就算把患者扎成刺猬,也很难见效。所以在医家来说,出来混,站桩必不可少。
站桩功的桩,是树桩的意思,功是功夫。树桩埋在地下比较坚固,不易被推倒拨出,从形体上看相对安静。站桩是一调代三调,以调身代替调心、调息。
它通过起势启动带脉,带脉一动,任、督二脉也动,十二经脉随之而动,实质上是外静内动,动中求静,故行家认为“桩功是休息中的锻炼,是锻炼中的休息”。
站桩时,头顶百会相接天气,脚底涌泉相连地气,手心劳宫穴相通自然之气。膝关节神经受到强刺激,真气由此而生,稍练片刻,即感身热手胀,发麻、体内病气、浊气、邪气随汗而出。
站桩功是在脚的基础上进行。脚被称为劳苦功高的“第二心脏”、“精气之根”。
人体30%神经集中于脚底,站桩是打开会阴穴与疏通经络方式,有利于快速启动人体气机,促进增强督脉与任脉循环功能,活络诸脉。
气行血行,血行气盛,随着体内气机的理顺活跃,均能改善各种症状,不治而治。
苏东坡评价气功时说:“其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力百倍。”所以一定要按照功法,坚持下去,功到自然成。
修证佛法,也要独立守神,也最好站桩。
达摩祖师当年来华传法,发现中土僧人喜坐枯禅,没有动静结合,身体普遍嬴弱,经不起风吹。所以在9年当中,达摩开始教这些少林寺僧人站桩。
所传武学及易筋经功法,易筋经功法中的十几个动作,其实是十几个不同的桩,以逼出全身气脉及骨髓中的阴气、湿气、邪气、病气与毒气。
逼出体内的阴气、邪气、病气与毒气,吃药排毒可以吗?可以,但会消耗很多元气。
是药三分毒,吃药排毒是以消耗元气为代价。针灸按摩,只是当时打开病灶的气脉而已,也是以消耗元气为代价。
艾灸固然是好方法,但仍需倚借器具材料。排毒最简单、最好的方法是站桩。每次早晚站桩40分钟以上,每次都站到出汗为止,便是最好的排毒。站桩不但排骨髓及气脉之毒,还可炼气入骨,生养元气。
为何每次最好能站40分钟?因为每次站40分钟以上,人体生物钟会发挥更好作用。修禅定是一种高级人体科学。因此,也要科学地修炼。若你不逼出体内阴气、邪气与毒气来,心也静不下去。
禅宗的《易筋洗髓经》,洗髓即逼出骨髓中的阴气、邪气与毒气。病轻曰:病入皮。病重曰:病入肉。病极重曰:病入骨髓。
只有逼出骨髓中的阴气、邪气与毒气,才能真正健康与入定。因此,此经方名《易筋洗髓经》。
除了吃药、站桩可以逼出骨髓之毒外,还有其它排毒方法吗?有,那就是辟谷。常辟谷之人很易入定,但辟谷比站桩更需要细致指导,若方法不当,还有危险。
妄念、杂念与邪念,即阴气、邪气与病气,唯物即唯心,唯心即唯物。若得深入禅定,当同时治病、排毒、炼精、养气、暖血、填髓、易筋骨,否则邪重正弱,阴盛阳衰,攀缘不断,妄念难了,入定则难似登天。
即使是能入初禅之人,平时若不站桩,没事先清理体内阴气、邪气与毒气,在经过初禅八触时,毒气从骨髓逼到肉,不出汗,毒排不出,经常身会烂肿或乌青,若平时勤站桩,初禅八触则很快就会过去。
尤其是现代人,阴寒之气强盛,若不站桩,不易筋洗髓,炼气入骨;要精气不漏、血暖、骨髓饱满,真是非常困难。
如果不能做到精气不漏、血暖、骨髓饱满,想要五蕴解脱,断攀缘心,只是痴人说梦。
成佛作祖,成仙得道,并非言下顿悟就行。宝剑锋丛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冰冻三尺,九重积雪,又何来严冬梅花香?再说冰冻三尺,九重积雪,又何止三日之寒呢?
凡夫俗子只看到佛菩萨及阿罗汉、仙人得道后的一面,却没有看见佛菩萨及诸仙人成道前的艰辛,无不是生生世世精勤修炼,每一世修成功德光明不漏,再转入下一世修行,一世又一世累积福德资粮,才有见道成佛之日。
禅宗是为明心见性,但悟后还要起修。《六祖坛经》说,六祖大彻大悟后,尊其师五祖之命,隐修15年才出山弘法吗?在其之前的祖师,就更不用说了。
修行修行,就是修出来。修炼修炼,要炼出来。
站桩时独立守神,内念不外游,外缘不内侵,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六根清净方为静,放下身心见乾坤。
无论医家、拳家或禅定修行,只要恪守宗师遗训,知行统一,持之以恒坚持站桩,功夫都会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若练练停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则功夫就会如磨刀之石,不见其减,日有所损。
站桩功的方法、要点与注意事项
1.体态形式
●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向前,可以略微内八字。两膝微曲,膝勿超过足尖,这样不伤膝盖。身体重心可稍微略倾于前脚掌。站好后,两手从自然下垂最低位起来“抱一”。
●抱一:两手像要往外拉似抱圆于胸前,手心向内。太上曰: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
2.要点
身体状态:
●整个过程脊柱正直。
●头部往上顶,下颌微收,仿佛“藏”起喉咙。面带微笑。
●上肢:肩膀放松,小臂自然下沉,上肘部略低于肩膀,手略低于肘部。
●手:两手“抱一”于胸前,指尖相对,指尖相距约自己一个拳头大距离,手心朝内。
●腿: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膝盖微曲,膝勿超过足尖,重心稍微往前脚掌,身体放松。
●体察全身内外放松不放松,守平庸,莫好奇的感觉。睁眼、闭眼随意。
呼吸方式:自然呼吸,尽量做到吸气微微,呼气绵绵。
意念活动:可以不做任何意念,也可持念佛号佛咒,例如心气比较平定,可以持念“南无阿弥陀佛”,若尚需时间入静,可持念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让身心渐渐入静。
诚如晋代孙绰在《喻道论》里说:耳绝淫声,口忘甘苦,意放休戚,心去於累,胸中抱一。
适宜人群:久坐体虚,愿坚持锻炼改善身心状态的男女老少。
收式:在每一个桩位结束时,双手从两侧分别向下,然后手掌向上捞起,双手从中间聚拢之后,从胸口再手掌向下压,一直压倒小腹丹田位置。这是一种简单收功。
3.注意事项
●练习结束后,擦干汗水,尤其是脖子后面大椎处的汗,热天不能立即去洗澡(最少要等半小时)。
●尽量避免在电风扇下及空调房练习站桩,易感风寒。在没有冷风、空气清新自然环境下站桩,效果更佳。
●练习结束后,最少半小时内不可接触冷水,尤其是在热天,尽量避免在此期间喝水与洗澡等,最好勿在练习结束后半小时内大小便——所以最好是在正式练习前喝水,排便!
●练习期间,最好减少或避免房事,切忌练习结束后,立即房事!
●初学者应尽量避开刮风、下雨或雷鸣。
●心脏病人不可过度练习。
●收功之后,搓热双手,分别抚摩膝盖,拍拍膝盖,甩甩手臂等。
站桩的功感效应
站桩时,无论有无意念活动,都要有感觉与反应,正常的感觉有助于提高水平提高。
一般而言,在练习时,只要感觉舒适得力、协调平衡,不憋气,不过于紧张,练习后稍有疲劳或留有余兴,都可被认为是正常,就可坚持练下去。
练习时,不要专注某一种意念,找某一种感觉,那样易流于形式,且可能练出副作用,只要注意精神切实、意念具体就行了。
让各种感觉自然而然形成,自然而然消失,这样才能把功夫练到自己身上。功夫不到,不要用过于强烈意念活动。
桩功不同阶段与不同层次,会有不同反应,并表现出不同功能态。
此外,由于各人体质不同,病情不一,练功目的各异,个体神经敏感度有差异,因而练功者也会出现各种各样、各自不同反应,对这些反应,一般不必介意,任其自然即可。
以下21种感觉、知觉和反应都是正常功感效应,但要注意,不要过于有意识追求它们。
练功不求功,功在其中;求功不出功,枉费心机。只顾耕耘,不顾收获,而收获自得,所谓“功到自然成”。
动觉:人体皮肤上出现蚂蚁爬行之痒感,也会出现肌肉振颤、身体摇晃等动感。蚁行感是气血流行表皮所致,摇晃是人体自身进行自发调整、寻求平衡的一种表现,无需理会。
刚开始站桩不久者,容易出现四肢肌肉颤抖现象,尤其是腿部颤抖者多,这是桩功适应阶段正常现象,全然不必介意。一段时间后,这种动感现象就会自然消失,进入“不动”之佳境。
麻觉:练功初期,会感到皮肤发麻,尤其是手掌与脚掌部位感觉强烈,这是气血尚不够流通的正常反应,久之自然消除。
练功到一定程度,麻觉特别是电麻感,是人体生物电反应,是功力增长表现。麻觉时有时无,有时弱、有时强,练时有、不练无,以后又过渡到练与不练同样反应。
热觉:练功时,出现温热感,感觉身上某部位,有股热流在流行,或者全身发热,并伴有微汗,这是气血流通好现象,即“气不运而自行”,但不能追求,任其自然发展。
胀觉:膨胀感是筋骨训练中,“挺筋腾膜”的正常效应,也是气血运行过程中动脉、静脉与毛细血管扩张的正常反应,到了高级阶段,会感到周身微胀,而极其舒适。
酸觉:一般初练者,都会肌肉发酸或酸痛。例如身体感到不自在,局部出现酸痛,特别是两肩,尤感强烈。这是局部肌肉紧张造成。虽然站桩强调放松,但还需要一个最基本力量,保持间架平衡,
因此,站桩初期,松紧不能协调一致,或者虽然放松,但松不透,所以出现肌肉酸痛或酸胀反应是正常,随着练功深入,会自行消退。
痛觉:有些疾病患者,练功初期感到局部疼痛加重。一般而言,这是通过练功后,气血冲击病灶的良性反应,符合“痛则不痛、通则不痛”的中医原理。
坚持练功,“气冲病灶”反应会越来越弱,最后治愈疾病,这是正邪相搏,而最终正胜邪败的结果。
喜觉:练功中感觉极其舒适愉快、心旷神怡,喜气洋洋,其乐融融,此时感觉最幸福、最惬意时刻。练功中要淡然处之,不能贪恋喜气,过喜伤心气。
响觉:肌肉、内脏、骨骼、关节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同响动,都正常,例如嘶嘶声、嗡嗡声、啪啪声、鸣叫声等,还会有打呃、肠鸣、放屁等现象。
沉觉:站桩中有浑厚、沉实、沉重感觉,重心下沉,势如“不倒翁”,进一步则有“身如灌铅”感觉,这是高级功感效应。
整觉:全身似被凝固,动弹不得,两手欲撑不开、欲合不拢、欲抬不起、欲放不下,人体与外界形成整体,再进一步则会有“体整如铸”、“肌肉如一”感觉。整体感是站桩中的高级感受,也是浑圆力外在可感状态的表现之一。
轻觉:周身轻灵如燕,肌肉松柔,柔若无骨。身心同时感到轻松,如欲拔地起飞,随风飘荡。
飘觉:身体飘飘然,既有我,有无我,好像光有灵魂没有肉体,只觉周身轻灵飘渺,如一缕烟霞,如一片云朵,身心无拘无束,欣喜快乐,形体只有依稀自知。
此时身已失重,但尚未失形。出现飘觉,表明练功者已进入形神合一、身心合一境界。
化觉:形体越来越轻,其轮廓越来越不分明,最终形体“气化”,与宇宙自然之气融为一体,这表明练功者进入“天人合一”境界。“飘”与“化”在感觉体验上,根本差别在于:“飘”只失重而不失形,“化”则既失重又失形。
空觉:内无身心,外无世界,这是一种“物我两忘”境界。“天人合一” 境界,是“虚无境界”的“虚”,而“物我两忘”的境界,就是“虚无境界”的“无”。这是“炼虚合道”过程中的高级效应。
大觉:感到自己身高体大,似能顶天立地。
性觉:心觉恍惚,周身酥绵快乐,阳物勃然举起,似将走泄并不走泄。性觉不同于日常房事中的性快感,性觉是练功者肾气旺盛、性功能增强表现。
若贪恋性觉,甚至想入非非,引起元精走泄,则有损功力。此时可用意念,把气从会阴往后背,往头顶上带。
香觉:身体内部发出种种馨香。
色觉:身体周围出现白、黄、红、黑、蓝、青、紫等多种颜色,尤其青、蓝、紫、绿为上乘功夫。
光觉:身体感觉通体透明,上下四周出现若明若暗光亮,或者体内向外发出光束,体外形成光团、光圈、浑圆光球。
超觉:超越时空感觉。有了忘却自我觉,自然就会产生超越时空觉。空间感的超越,在忘却形体之时即已开始。事物存在的消失,空间即无从产生。
到天人合一境界,作为形体存在的那部分空间,也就被忘却,似有似无,若有若无。时间感的超越,往往在练功结束后才发现。
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洞中才数日,世上已千年”,时间感觉缩短,觉得才练功片刻,但看看钟表,已过去数小时。再一种相反,觉得练了好久,但实际上才练了10~20分钟。
自我形体乃至自我意识的活动,均已忘却状态下,时间知觉自然也不复存在。超越时空是再“无”中完成,在感觉到“无”的时候,便超越时空。
灵觉:遥感、预测、透视、“六神通”等特异功能显现,这是高智慧的境界,是潜意识激活后的直觉反应。入静后对未来事情特别敏感,有预见性,这就是预测、预见、预言能力。
身体周围几米、十几米、几十米远的小动物的爬行、走动都清清楚楚,甚至能感知到远处某人情绪反应、行为状态与心理活动,这就是遥感。入静中还能够看到自己的脏腑、骨骼和经络系统,这种内视功能就是透视。
古中医学就是在内证实验中,内视体察人体十二经络与奇经八脉,正如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谈到经络起源时所说的“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其根据就是人体潜意识激活状态下的透视功能。
传统气功修为中的“小周天”功法,就是内视任督二脉;“大周天”功法就是以意领气,意通十二经络;“卯酉周天”功法,则是意通奇经八脉。
佛家禅宗则是以“六神通”,类指气功修为中的高级境界与特异功能:
·天眼通:看到常人看不到之物,能透视人体内脏与物体。
·天耳通:听到常人所听不到之音,就是远处极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
·神足通:四肢灵活,手足轻灵,身体轻浮,走路快捷。
·他心通:有常人所没有的灵感,比他人更有先知先觉。
·宿命通:感知过去事物,能推测未来事物。
·漏尽通:练功高度入静后,可以达到清净无为、恬淡虚无、忘我空无之境界,精气神不漏。
“站桩21觉”是站桩入静后的感觉体验与情绪体验,随来随去任自然,不要刻意追求,否则会给身心带来负担,甚至出偏差。
上述功感效应体验,大多仍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内,气功修炼是从“六根”修入,从“六根”修出,即“六根”紧闭,进入“虚无”、“空无”境界,这便是禅宗心法中的入处、出处与了处。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