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影响中药品质的因素
中药鉴定学:影响中药品质的因素
- 1.影响因素
- 自然因素(品种,产地,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等)
- 自然因素(品种,产地,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等)
- 人为因素(栽培,采收,加工贮藏等)
- 2.品种与种质
- 品种 “一药多基源”
- 品种 “一药多基源”
- 种质
- 指决定生物遗传性状,并将丰富的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后代的遗传物质总体
- 3.中药的产地
- 道地药材
- 定义
- 指那些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疗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中药材
- 指那些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疗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中药材
- 形成原因
- 特定的自然条件
- 植物内生菌,土壤微生物
- 栽培与加工
- 常见道地药材(按地区分)
- 河南(怀)
- 牛膝 地黄 菊花 山药
- 牛膝 地黄 菊花 山药
- 四川、重庆
- 川贝母 川芎 川乌 黄连 附子 麦冬 川牛膝 川楝子麝香等
- 川贝母 川芎 川乌 黄连 附子 麦冬 川牛膝 川楝子麝香等
- 吉林(吉)
- 人参 鹿茸
- 人参 鹿茸
- 浙江(浙)
- 浙贝母 温郁金 杭白芍 延胡索 杭白芷 杭菊 白术 玄参 麦冬等
- 浙贝母 温郁金 杭白芍 延胡索 杭白芷 杭菊 白术 玄参 麦冬等
- 安徽(徽)
- 牡丹皮 木瓜 茯苓(安苓) 白芍 桑白皮 明党参
- 牡丹皮 木瓜 茯苓(安苓) 白芍 桑白皮 明党参
- 内蒙古(蒙)
- 甘草 黄芪 麻黄 赤芍(多伦赤芍)
- 甘草 黄芪 麻黄 赤芍(多伦赤芍)
- 辽宁(辽)
- 五味子 细辛(北细辛)
- 五味子 细辛(北细辛)
- 山西
- 党参
- 党参
- 山东
- 阿胶 金银花 北沙参
- 阿胶 金银花 北沙参
- 福建
- 泽泻 青黛
- 泽泻 青黛
- 云南(滇)
- 三七 云木香(广木香) 茯苓 重楼
- 三七 云木香(广木香) 茯苓 重楼
- 广西
- 蛤蚧 桔红 肉桂
- 蛤蚧 桔红 肉桂
- 广东
- 广藿香 砂仁 巴戟天 高良姜 陈皮
- 广藿香 砂仁 巴戟天 高良姜 陈皮
- 甘肃
- 当归
- 当归
- 河北
- 黄芩
- 黄芩
- 江苏
- 薄荷 明党参
- 薄荷 明党参
- 贵州
- 杜仲 吴茱萸 五倍子
- 杜仲 吴茱萸 五倍子
- 青海
- 大黄
- 大黄
- 江西
- 枳壳
- 河南(怀)
- 特定的自然条件
- 定义
- 道地药材
- 4.中药的栽培
- 生长发育与药材质量
- 生长发育与药材质量
- 栽培技术与药材质量
- 遗传育种
- 中耕
- 光照
- 水分
- 肥料
- 微量元素
- 遗传育种
- 激素或者生长调节
- 5.中药采收
- 采收与中药质量的关系
- 中药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有效物质组成及含量的多少
- 中药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有效物质组成及含量的多少
- 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因素
- 产地
- 采收季节
- 采收时间
- 采收方法
- 产地
- 适宜采收期确定的一般选择
- 考虑质量最优化,产量最大化
- 采收期确认原则(有效成分含量为A 药用部分的产量为B)
- A MAX B MAX 取共同高峰期
- A MAX B不变 取A高峰期
- A不变 B MAX 取B高峰期
- AB变化不一致 A*B最大时则为采收期
- 多因素影响需要综合考虑
- 药材含有有毒成分,采收期应该选择药效成分总含量最高,毒性成分含量最低的时候采收
- 考虑质量最优化,产量最大化
- 中药采收的一般规律
- 根与根茎类
- 秋冬季地上部分枯萎或春初发芽或刚露苗(植株枯萎较早的在夏季采收)
- 秋冬季,植物将营养成分转移到根,根茎,此时有效成分含量高
- 秋冬季,植物将营养成分转移到根,根茎,此时有效成分含量高
- 牛膝 党参 天花粉等
- 太子参 延胡索 半夏等
- 秋冬季地上部分枯萎或春初发芽或刚露苗(植株枯萎较早的在夏季采收)
- 茎木类
- 秋冬两季采收
- 植物春夏两季生长旺盛,到秋冬时生长缓慢,此时有效物质积累丰富
- 大血藤,首乌藤,忍冬藤等
- 若与叶同用,应在植株生长最旺盛时采收,如络石藤
- 有些木类药材全年可采收,如苏木等
- 植物春夏两季生长旺盛,到秋冬时生长缓慢,此时有效物质积累丰富
- 秋冬两季采收
- 皮类
- 多在春末夏初采收
- 黄柏,厚朴,秦皮等
- 黄柏,厚朴,秦皮等
- 少数秋冬两季采收
- 川楝皮,肉桂等
- 川楝皮,肉桂等
- 根皮多在秋季采挖根后采收
- 五加皮等
- 五加皮等
- 多在春末夏初采收
- 叶类
- 一般在植株最旺盛,花未开或果未熟时采收
- 大青叶,艾叶等
- 大青叶,艾叶等
- 桑叶初霜后采收
- 枇杷叶落地后采收
- 一般在植株最旺盛,花未开或果未熟时采收
- 花类
- 多在花蕾含苞待放时采收
- 辛夷,丁香,金银花等
- 辛夷,丁香,金银花等
- 花初开时采收
- 红花,洋金花
- 红花,洋金花
- 花盛开时采收
- 菊花,西红花
- 菊花,西红花
- 多在花蕾含苞待放时采收
- 果实,种子类
- 果实多在自然成熟或者接近成熟时采收
- 瓜蒌,栀子,山楂
- 瓜蒌,栀子,山楂
- 未成熟果实
- 青皮,枳实
- 青皮,枳实
- 种子类要在果实成熟时采收
- 牵牛子,决明子等
- 牵牛子,决明子等
- 果实多在自然成熟或者接近成熟时采收
- 全草类
- 多在植株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收
- 青蒿,穿心莲等
- 青蒿,穿心莲等
- 多在植株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收
- 藻,菌,地衣类
- 茯苓立秋后采收
- 马勃子实体刚成熟时采收
- 冬虫夏草在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散发时采收
- 茯苓立秋后采收
- 动物类
- 一般在春夏秋三季,在活动期捕捉
- 桑螵鞘三月中旬前采收
- 过时孵化
- 过时孵化
- 鹿茸五月中旬到七月中旬鋸取
- 过时骨化
- 过时骨化
- 牛黄结石类在屠杀牲畜时注意收集
- 一般在春夏秋三季,在活动期捕捉
- 矿物类
- 随时可以挖取
- 随时可以挖取
- 根与根茎类
- 中药的加工
- 产地加工的意义和要求
- 加工意义
- 保证药材质量
- 便于临床调剂
- 利于运输,贮藏和保管
- 降低毒副作用
- 利于药材商品标准化
- 保证药材质量
- 加工要求
- 形体完整,含水分适度,色泽好,香气散失少,不变味,有效物质破坏少
- 形体完整,含水分适度,色泽好,香气散失少,不变味,有效物质破坏少
- 加工方法
- 拣
- 除去药材中杂物和非药用部分
- 去芦头,去外皮等
- 除去药材中杂物和非药用部分
- 洗
- 洗净药材表面附着的泥沙
- 一般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有效成分流失
- 种子类药材,具有芳香气味药材一般不宜水洗
- 洗净药材表面附着的泥沙
- 漂
- 除去部分有毒成分或大量盐分
- 将药材放在盛水的缸中,每日换水2-3次
- 除去部分有毒成分或大量盐分
- 切片
- 以利于干燥和调和
- 较大的根,根茎,坚硬的藤木类和肉质的果实类药材大多趁鲜切片
- 具有挥发性成分或有效成分易氧化的药材,不宜提前切成薄片(槟榔,当归等)
- 以利于干燥和调和
- 去壳
- 用于种子类药材
- 也有不去壳,如豆蔻,草果,以免有效成分流失
- 用于种子类药材
- 蒸/煮/烫
- 多用于含黏液质,淀粉或者糖分多的药材(不易干燥)
- 白芍,明党参煮至透心
- 天麻,红参蒸透
- 红大戟,太子参沸水略烫
- 作用
- 便于干燥
- 便于刮皮(明党参,北沙参)
- 杀死虫卵,防止孵化(桑螵鞘,五倍子)
- 起滋润作用(黄精,玉竹)
- 便于干燥
- 硫熏(已淘汰)
- 使药材色泽洁白,防治霉烂
- 《药典》规定SO2残留量不得超过400mg/kg
- 使药材色泽洁白,防治霉烂
- 发汗
- 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拱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
- 厚朴,杜仲,玄参,续断
- 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拱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
- 干燥
- 晒干
- 简便,经济
- 不适宜药材
- 含挥发油
- 有效成分不稳定
- 在烈日下晒后易爆裂
- 烘干,低温干燥
- 不适宜药材
- 含挥发油
- 必修保留酶的活性的药材
- 含挥发油
- 简便,经济
- 阴干,晾干
- 适用于含挥发油的药材
- 适用于含挥发油的药材
- 远红外加热干燥
- 微波干燥
- 晒干
- 多用于含黏液质,淀粉或者糖分多的药材(不易干燥)
- 拣
- 加工意义
- 产地加工的意义和要求
- 采收与中药质量的关系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