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分类

  • https://healthybeautyvitality.blogspot.com
  • 中药分类
    • 中药性能
      • 归经
    • 中药配伍
      • 单行   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 相须   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 相使   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 相畏   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 相杀   一种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 相恶   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 相反   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

      • 中药配伍禁忌
        • 十八反歌诀
          • 本草名言十八反
          • 半蒌贝蔹芨攻乌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
          • 藻戟遂芫俱战草
            甘草反大戟、海藻、芫花、甘遂
          • 诸参辛芍叛藜芦
            藜芦反人参、丹参、沙参、苦参、细辛、芍药
    • 剂量用法

  • 清热药
    清热药的基本药理作用为抗茵、抗炎、抗肿瘤、解热、镇静、影响心血管系统、利尿;清热药的中医基本主治为痈肿、黄疸、咽喉肿痛、疔疮、吐血、目赤肿痛、热淋涩痛、衄血、水肿、喉痹、丹毒、头痛、风热感冒;清热药的现代医学基本主治为湿疹、细茵性痢疾、高血压、慢性气管炎、感冒、烧伤、百日咳、胃溃疡、肝炎、流行性腮腺炎、肺炎、带状疱疹、水肿、咽喉肿痛、十二指肠溃疡、化脓性中耳炎、皮炎、头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支气管炎、扁平疣、急性扁桃体炎、腹泻、高脂血症、咳嗽、黄疸;清热药的基本药性为寒、微寒;与清热药常联合的基本药味为苦、甘;清热药的基本归经为肝、肺、胃、大肠、心;清热药所含的基本化学成分为有机酸、黄酮类、苷类、生物碱、糖类、鞣质、氨基酸、酯类、挥发油、无机物、萜类
    • 泻火药(气分实热)
    • 凉血药(营分血分实热)
    • 燥湿药(湿热证火热证)
    • 解毒药(热毒病证)
    • 清虚热药(温热病后期,夜热早凉)
  • 泻下药
    泻下药有促进肠蠕动、刺激肠黏膜炎性充血水肿,引起不同程度腹泻的作用。部分药物还有抑菌消炎、利胆、利尿、止血、降压等作用。泻下药对西医诊为习惯性便秘、急性阑尾炎、肠梗阻、渗出性胸膜炎,慢性肾炎和肝硬化、血吸虫病引起腹水胀满,以及精神分裂症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部分药还可用于高血压、消化道出血、口腔炎、乳腺炎、局部细菌感染、慢性气管炎、蛔虫病等。
    • 攻下药
    • 润下药
    • 峻下逐水药
  • 祛风湿药
    祛风湿药具有不同程度的镇痛、解热、抑菌、消炎、抗过敏作用;部分药祛风湿药还有镇静、催眠、抗惊厥,以及利尿、强心等作用。祛风湿药对西医诊为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肌肉风湿痛、坐骨神经痛、腰脊劳损等病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部分药物对高血压、中风偏瘫、破伤风、心脏病以及肠炎、痢疾等也有治疗作用。
    • 祛风寒湿药
    • 祛风湿热药
    • 祛风湿强筋骨药
  • 化湿药
    芳香化湿药有不同程度的健胃作用,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肠蠕动、排除胃肠积气、制止肠内异常发酵、止呕。部分药物对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某些药还有发汗和抑制流行性感冒病毒的作用。芳香化湿药分别对西医诊为消化不良、肠炎、痢疾、胃肠神经官能症、肠梗阻、胃肠型感冒、流行性感冒及早期妊娠中毒症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作用及适应证
      • 宣化中焦湿浊,健运脾胃,疏通气机,消胀除痞,化湿醒脾,开胃进食——用于湿犯中焦,脾为湿困,运化失常引起的食少纳呆,倦怠乏力,胸闷脘痞,口甘多涎,便溏,苔腻等症。
      • (散寒解表、祛暑除湿、和胃止呕、降气平喘、理气安胎、除痰截疟)
  • 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药均有不同程度的利尿作用,能增加尿量、尿素氮化物、尿酸等的排泄。部分药有抑菌、解热、消炎、止血、祛痰止咳、镇静降血压、利胆等作用。利水渗湿药对西医诊为心性水肿、肝性水肿、肾病水肿、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肝胆系统炎症、胆结石等病有一定治疗作用。部分药还可用于防治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气管炎等。
    • 利水消肿药
    • 利尿通淋药
    • 利湿退黄药
  • 温里药
    温里药有增加胃液分泌、增强消化机能、排除消化道积气、减轻恶心呕吐等作用;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部分药有强心、升高血压、镇静、镇痛等作用。温里祛寒药对于西医诊为消化不良、胃肠痉挛疼痛、肠胀气、蛔虫腹痛、蛔虫性肠梗阻、慢性气管炎、慢性肠炎、痢疾、疝气腹痛、慢性肾炎水肿、性功能障碍等病症有一定治疗作用。部分药还可用于心衰、休克等病。
  • 理气药
    理气药多有抑制胃肠平滑肌的作用,有些药可兴奋胃肠平滑肌、增强肠管蠕动,这种双相调节作用有利于病理状态下胃肠功能的恢复。理气药还有健胃、助消化的作用,不少药还能促进胆汁分泌,有利胆作用,对预防胆石症、治疗黄疸型肝炎都有良好作用。部分理气药有升压、收缩血管及兴奋心脏的抗休克作用。理气药广泛用治西医诊为急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症等引起的胃肠胀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以及胃肠、腹膜、纵膈、食道某些疾病所引起的膈肌痉挛。理气药还广泛用治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所引起的胸肋胀痛,以及乳腺增生、乳腺肿瘤所引起的乳房胀痛、乳房结块,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腹壁疝等所引起的疝气腹挛、牵引睾丸等。理气药还可用治心律失常、心脏神经官能症、心绞痛、心肌梗塞等所引起的喘息短气、胸痛彻背。理气药枳实制成注射液用于休克,有强心、升压、抗休克等疗效。
  • 消食药
    有些消导药含淀粉分解酶、蛋白分解酶,能促进淀粉类及蛋白类食物的消化;有些药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提高消化能力;有些药对胃肠道常见致病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部分药还对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有抑制作用。消食药对西医诊为消化不良、肠炎痢疾、各种疾病引起的食欲不振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个别药对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脾肿大等病有较好的疗效。
  • 驱虫药
    驱虫药对肠道寄生虫有麻痹虫体、分解虫体、直接杀灭等作用,部分药还具有缓泻作用。驱虫药对西医诊为蛔虫病、绦虫病、蛲虫病、钩虫病、姜片虫病、血吸虫病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对胆道蛔虫、蛔虫性肠梗阻、脑囊虫病、肝吸虫黄疸等急重病症也有疗效。部分药还可用于小儿消化不良,以及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等。
  • 止血药
    止血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凝血,缩短凝血时间;使局部血管收缩止血,或改善血管壁功能、降低血管通透性而止血;抑制纤维蛋白溶酶活性等。部分药物还有降低血压、扩张冠状动脉、抗心律失常、抑菌、解热、祛痰、镇咳、利胆、利尿等作用。止血药分别对西医诊为肺出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性出血、血液病出血、妇科出血、外伤出血,以及各种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出血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部分药物还可用于高血压、冠心病、肝炎、肾炎、泌尿系感染、局部炎症、烫伤等。
    • 凉血止血药
    • 化瘀止血药
    • 收敛止血药
    • 温经止血药
  • 活血化瘀药
    活血药一般都有改善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有扩张外周血管、提高心肌供血供氧量、改善脑血循环及增加病变器官血流量的作用;还有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可改善血液的浓度、黏稠度、凝固性及血细胞聚集性的状态;有抗血栓形成、增强机体血液抗凝系统活性的作用。部分药物能改善微循环,多以通过改善微血管血流速度、解除微血管痉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而实现的。有些药有活血调经的作用,能加强子宫收缩;有些药则有镇痛作用;也有些药有抗炎作用,可能与改善微循环、减少炎性渗出、加强对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及自身的抗菌作用有关;还有些药可调节体液及细胞免疫,有类似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某些药还有抑制纤维组织增生的作用。 活血药广泛用治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脑血管疾病,如脑血管栓塞、脑血管痉挛等血管病,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静脉炎等广泛性、弥漫性微循环障碍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硬皮病、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炎等;增生性病变,如慢性肝脾肿大、结节性肉芽肿、麻风样结节、类风湿性关节炎、丝虫病引起的象皮肿、腹腔内粘连性病变、瘢痕疙瘩等;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盆腔炎、子宫肌瘤、宫外孕、胎儿胎前死亡、胎盘滞留等;各种炎症,如扁桃体炎、咽炎、中耳炎、疖肿、乳腺炎、蜂窝组织炎、骨髓炎、外伤及烧伤感染等疾患;各种疼痛病证,如瘀血阻滞的胃肠道、肝胆疼痛、神经痛、术后疼痛、痛经、分娩痛、产后宫缩痛等;某些药可用治宫颈癌、外阴癌、皮肤癌、唇癌等。
    • 活血止痛药
    • 活血调经药
    • 活血疗伤药
    • 破血消癥药
  • 化痰止咳平喘药
    此类药部分服后可增加支气管的分泌,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而有祛痰作用。某些化痰散结药含碘可用于缺碘的病症。止咳平喘药大多有镇咳作用,部分药物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有平喘作用。有的尚有抗菌、抗病毒及抗肿瘤的作用。化痰止咳平喘药被广泛用于感冒、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大叶性肺炎、肺结核、肺癌等多种肺部疾患,以及甲状腺肿大、中风昏迷、半身不遂、癫痫、精神分裂症、癔病、美尼尔氏综合征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 温化寒痰药
    • 清化热痰药
    • 止咳平喘药
  • 安神药
    多数安神药如酸枣仁、远志、朱砂、琥珀等都有镇静作用。酸枣仁还有催眠抗惊厥、降温及持续的降血压作用。琥珀有抗惊厥的作用。安神药广泛应用于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病等所致的失眠、健忘、心悸及惊厥抽搐等症,并可用于心律不齐、高血压等病的治疗。
    • 重镇安神药
    • 养心安神药
  • 平肝息风药
    平肝熄风药中的平肝潜阳药,大多数有镇静、降压、利尿作用。其降压作用表现缓慢而持久。部分药对组织胺有拮抗作用,还有抗过敏作用。个别药的水煎剂有强心作用,对实验性心血管机能不足有治疗作用。熄风止痉药普遍有抗惊厥作用,其中蜈蚣的抗惊厥作用最强。部分药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加速巴比妥作用的发挥及乙醚麻醉的速度,个别药有催眠作用。此外,蜈蚣、水蛭注射液对肝癌的癌细胞有抑制作用,地龙(蚯蚓)有溶血作用,蝎毒可使吸呼麻痹。平肝熄风药广泛用于高血压脑病、美尼尔氏综合征、脑动脉硬化所引起的眩晕,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所引起的高热、神昏、惊厥、虚风内动、抽搐及原发性或继发性癫痫、破伤风、肝豆状核变性、震颤性麻痹引起的惊厥抽搐、小舞蹈病、脑血管意外,面神经麻痹引起的口眼歪斜等病的治疗。
    • 平抑肝阳药
      • 罗布麻
      • 刺蒺藜

    • 息风止痉药
  • 补虚药
    甘,药性滋腻为使其补而不之,常配伍理气药 补益药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及特异性免疫功能均有增强作用。有些补虚药能提高机体适应性,增强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抵抗能力,调节病理过程,恢复紊乱机能正常,称适应原样作用。有些补益药对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兴奋作用,能促进乳腺、子宫、阴道、卵巢、睾丸的发育;有些补益药对糖、脂肪代谢有调节作用,并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增高白蛋白及球蛋白含量。某些补益药有强心作用,能扩张冠状血管、改善心肌供血,对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某些补益药能提高造血机能,促进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某些补益药有提高机体工作能力、改善睡眠和食欲,并能降低疲劳、增加体重,有滋补强壮作用。 补益药广泛用治多种疾病,如慢性胃肠炎、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慢性肠炎、痢疾、慢性气管炎、肺结核、肺气肿、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子宫功能性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血管神经官能症、肺结核、肾结核、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小儿发育不良、慢性肾炎、性神经衰弱、男子精子量少和女子排卵障碍引起的不孕症、席汉氏综合征、甲状腺机能低下、慢性支气管哮喘、肺心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高热烦渴,或亡津失水所致感染性休克以及癌症术后、化疗后的综合治疗。 ​
    • 补气药
    • 补阳药
      以补阳为主要功效,治疗阳虚证的药物。阳虚有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胃阳虚,胞宫(精室)虚寒证。
      • 益智仁(摄唾)
        • 暖肾固精缩尿
        • 温脾止泻摄唾
    • 补血药
    • 补阴药
  • 收涩药
    五味子有明显的镇咳祛痰作用,能调节中枢系统及强心、调整不正常血压,并可降低肝脏的谷-丙转氨酶,对肝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广谱抗菌作用。五倍子对蛋白质有沉淀作用,有保护皮肤、黏膜、肠道溃疡面的作用。罂粟壳有镇痛、镇咳、止泻作用,可以止泻或致便秘。赤石脂有保护消化道黏膜和止血作用。山茱萸有利尿、降压、抗菌、脱敏等作用,并可升高因放疗或化疗导致的白血球下降。收涩药被广泛应用于西医诊为多汗症、盗汗症及频死时的多汗症;气管炎、肺结核、肺癌等久咳;慢性肠炎、慢性痢疾等导致的久泻久痢;神经衰弱造成的遗精滑泄及遗尿、尿失禁;附件炎、阴道炎等造成的白带增多,以及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症。
    • 固表止汗药
    • 敛肺涩肠药
    • 固精缩尿止带药
  • 外用药
    • 攻毒杀虫止痒药
    • 拔都化腐生肌药

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