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药
解表药有不同程度发汗、解热、镇痛作用,对多种致病细菌、流行性感冒病毒也有抑制作用。部分药物还有降压及改善心、脑血液循环作用。解表药分别对西医诊为一般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初起、麻疹、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急性肾炎、风湿性关节炎、化脓性皮肤病等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部分药物还可用于防治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及突发性耳聋等病。
清热药
清热药的基本药理作用为抗茵、抗炎、抗肿瘤、解热、镇静、影响心血管系统、利尿;清热药的中医基本主治为痈肿、黄疸、咽喉肿痛、疔疮、吐血、目赤肿痛、热淋涩痛、衄血、水肿、喉痹、丹毒、头痛、风热感冒;清热药的现代医学基本主治为湿疹、细茵性痢疾、高血压、慢性气管炎、感冒、烧伤、百日咳、胃溃疡、肝炎、流行性腮腺炎、肺炎、带状疱疹、水肿、咽喉肿痛、十二指肠溃疡、化脓性中耳炎、皮炎、头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支气管炎、扁平疣、急性扁桃体炎、腹泻、高脂血症、咳嗽、黄疸;清热药的基本药性为寒、微寒;与清热药常联合的基本药味为苦、甘;清热药的基本归经为肝、肺、胃、大肠、心;清热药所含的基本化学成分为有机酸、黄酮类、苷类、生物碱、糖类、鞣质、氨基酸、酯类、挥发油、无机物、萜类
清热药作用与适应证
泻火药(气分实热)
石膏(气分实热证要药)
知母
芦根
天花粉
淡竹叶
栀子(热病烦闷要药)
夏枯草
决明子
凉血药(营分血分实热)
燥湿药(湿热证火热证)
黄芩(泄上焦肺火)
黄连(泄中焦胃火,长于泻心火)
黄柏(泄下焦相火除骨蒸)
龙胆(泄肝火)
苦参
秦皮
白鲜皮
解毒药(热毒病证)
金银花(治痈要药)
连翘(疮家圣药)
穿心莲(苦寒)
大青叶
板蓝根
青黛
贯众
蒲公英(治疗乳痈之要药)
紫花地丁(善疗疔毒)
野菊花
漏芦
土茯苓(梅毒要药)
鱼腥草(肺痈之要药)
败酱草
大血藤
射干
山豆根
马勃
白头翁(治痢之良药)
马齿苋
鸦胆子
白花蛇舌草
熊胆粉
清虚热药(温热病后期,夜热早凉)
泻下药
泻下药有促进肠蠕动、刺激肠黏膜炎性充血水肿,引起不同程度腹泻的作用。部分药物还有抑菌消炎、利胆、利尿、止血、降压等作用。泻下药对西医诊为习惯性便秘、急性阑尾炎、肠梗阻、渗出性胸膜炎,慢性肾炎和肝硬化、血吸虫病引起腹水胀满,以及精神分裂症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部分药还可用于高血压、消化道出血、口腔炎、乳腺炎、局部细菌感染、慢性气管炎、蛔虫病等。
祛风湿药
祛风湿药具有不同程度的镇痛、解热、抑菌、消炎、抗过敏作用;部分药祛风湿药还有镇静、催眠、抗惊厥,以及利尿、强心等作用。祛风湿药对西医诊为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肌肉风湿痛、坐骨神经痛、腰脊劳损等病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部分药物对高血压、中风偏瘫、破伤风、心脏病以及肠炎、痢疾等也有治疗作用。
作用与适应证
祛风寒湿药
独活
威灵仙
川乌
蕲蛇(活络要药)🐍
乌梢蛇🐍
木瓜(舒筋要药)
青风藤
祛风湿热药
秦艽(风湿药中的润剂、虚热要药)
防己
桑枝
豨莶草
络石藤
祛风湿强筋骨药
化湿药
芳香化湿药有不同程度的健胃作用,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肠蠕动、排除胃肠积气、制止肠内异常发酵、止呕。部分药物对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某些药还有发汗和抑制流行性感冒病毒的作用。芳香化湿药分别对西医诊为消化不良、肠炎、痢疾、胃肠神经官能症、肠梗阻、胃肠型感冒、流行性感冒及早期妊娠中毒症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用及适应证
藿香(芳香化湿浊要药)
佩兰(脾经湿热—脾瘅)
苍术(湿阻中焦要药)
厚朴(消除胀满要药)
砂仁
豆蔻
草果
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药均有不同程度的利尿作用,能增加尿量、尿素氮化物、尿酸等的排泄。部分药有抑菌、解热、消炎、止血、祛痰止咳、镇静降血压、利胆等作用。利水渗湿药对西医诊为心性水肿、肝性水肿、肾病水肿、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肝胆系统炎症、胆结石等病有一定治疗作用。部分药还可用于防治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气管炎等。
作用及适应证
利水消肿药
利尿通淋药
车前子(水泄)
滑石
木通
通草
萆薢(膏淋要药)
瞿麦
地肤子
石韦
海金沙(诸淋涩痛要药)
扁蓄
利湿退黄药
温里药
温里药有增加胃液分泌、增强消化机能、排除消化道积气、减轻恶心呕吐等作用;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部分药有强心、升高血压、镇静、镇痛等作用。温里祛寒药对于西医诊为消化不良、胃肠痉挛疼痛、肠胀气、蛔虫腹痛、蛔虫性肠梗阻、慢性气管炎、慢性肠炎、痢疾、疝气腹痛、慢性肾炎水肿、性功能障碍等病症有一定治疗作用。部分药还可用于心衰、休克等病。
作用及适应证
附子(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干姜(温中散寒要药)
肉桂(治命门火衰之要药)
吴茱萸(三止)
小茴香
丁香
高良姜
花椒
理气药
理气药多有抑制胃肠平滑肌的作用,有些药可兴奋胃肠平滑肌、增强肠管蠕动,这种双相调节作用有利于病理状态下胃肠功能的恢复。理气药还有健胃、助消化的作用,不少药还能促进胆汁分泌,有利胆作用,对预防胆石症、治疗黄疸型肝炎都有良好作用。部分理气药有升压、收缩血管及兴奋心脏的抗休克作用。理气药广泛用治西医诊为急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症等引起的胃肠胀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以及胃肠、腹膜、纵膈、食道某些疾病所引起的膈肌痉挛。理气药还广泛用治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所引起的胸肋胀痛,以及乳腺增生、乳腺肿瘤所引起的乳房胀痛、乳房结块,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腹壁疝等所引起的疝气腹挛、牵引睾丸等。理气药还可用治心律失常、心脏神经官能症、心绞痛、心肌梗塞等所引起的喘息短气、胸痛彻背。理气药枳实制成注射液用于休克,有强心、升压、抗休克等疗效。
作用及适应证
陈皮(治痰要药)
青皮
枳壳
枳实(除痞要药)
木香(行气止痛要药、里急后重要药)
香附(行气止痛、妇科调经、疏肝解郁要药)
薤白(胸痹要药)
沉香(降气)
川楝子
乌药
檀香
佛手
大腹皮
柿蒂
消食药
有些消导药含淀粉分解酶、蛋白分解酶,能促进淀粉类及蛋白类食物的消化;有些药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提高消化能力;有些药对胃肠道常见致病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部分药还对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有抑制作用。消食药对西医诊为消化不良、肠炎痢疾、各种疾病引起的食欲不振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个别药对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脾肿大等病有较好的疗效。
作用及适用证
山楂(治油腻肉食积滞要药)
神曲
麦芽
稻芽
莱菔子(消食行气)
鸡内金
驱虫药
驱虫药对肠道寄生虫有麻痹虫体、分解虫体、直接杀灭等作用,部分药还具有缓泻作用。驱虫药对西医诊为蛔虫病、绦虫病、蛲虫病、钩虫病、姜片虫病、血吸虫病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对胆道蛔虫、蛔虫性肠梗阻、脑囊虫病、肝吸虫黄疸等急重病症也有疗效。部分药还可用于小儿消化不良,以及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等。
止血药
止血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凝血,缩短凝血时间;使局部血管收缩止血,或改善血管壁功能、降低血管通透性而止血;抑制纤维蛋白溶酶活性等。部分药物还有降低血压、扩张冠状动脉、抗心律失常、抑菌、解热、祛痰、镇咳、利胆、利尿等作用。止血药分别对西医诊为肺出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性出血、血液病出血、妇科出血、外伤出血,以及各种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出血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部分药物还可用于高血压、冠心病、肝炎、肾炎、泌尿系感染、局部炎症、烫伤等。
作用及适用证
凉血止血药
化瘀止血药
三七(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伤科要药)
茜草(妇科调经要药)
蒲黄
降香
收敛止血药
温经止血药
活血化瘀药
活血药一般都有改善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有扩张外周血管、提高心肌供血供氧量、改善脑血循环及增加病变器官血流量的作用;还有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可改善血液的浓度、黏稠度、凝固性及血细胞聚集性的状态;有抗血栓形成、增强机体血液抗凝系统活性的作用。部分药物能改善微循环,多以通过改善微血管血流速度、解除微血管痉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而实现的。有些药有活血调经的作用,能加强子宫收缩;有些药则有镇痛作用;也有些药有抗炎作用,可能与改善微循环、减少炎性渗出、加强对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及自身的抗菌作用有关;还有些药可调节体液及细胞免疫,有类似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某些药还有抑制纤维组织增生的作用。
活血药广泛用治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脑血管疾病,如脑血管栓塞、脑血管痉挛等;血管病,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静脉炎等;广泛性、弥漫性微循环障碍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硬皮病、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炎等;增生性病变,如慢性肝脾肿大、结节性肉芽肿、麻风样结节、类风湿性关节炎、丝虫病引起的象皮肿、腹腔内粘连性病变、瘢痕疙瘩等;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盆腔炎、子宫肌瘤、宫外孕、胎儿胎前死亡、胎盘滞留等;各种炎症,如扁桃体炎、咽炎、中耳炎、疖肿、乳腺炎、蜂窝组织炎、骨髓炎、外伤及烧伤感染等疾患;各种疼痛病证,如瘀血阻滞的胃肠道、肝胆疼痛、神经痛、术后疼痛、痛经、分娩痛、产后宫缩痛等;某些药可用治宫颈癌、外阴癌、皮肤癌、唇癌等。
作用及适用证
活血止痛药
川芎(血中气药,治头痛要药)
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要药)
郁金
姜黄
乳香
没药
五灵脂
活血调经药
活血疗伤药
破血消癥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
此类药部分服后可增加支气管的分泌,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而有祛痰作用。某些化痰散结药含碘可用于缺碘的病症。止咳平喘药大多有镇咳作用,部分药物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有平喘作用。有的尚有抗菌、抗病毒及抗肿瘤的作用。化痰止咳平喘药被广泛用于感冒、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大叶性肺炎、肺结核、肺癌等多种肺部疾患,以及甲状腺肿大、中风昏迷、半身不遂、癫痫、精神分裂症、癔病、美尼尔氏综合征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作用及适用证
温化寒痰药
半夏(燥湿化痰、温化寒痰要药,止呕要药)
天南星
白附子
白芥子
旋覆花
白前
皂荚
清化热痰药
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咳喘要药)
紫苏子
百部
紫菀(长于化痰)
款冬花(长于止咳平喘)
枇杷叶
桑白皮(甘)
葶苈子(大苦大寒)
白果(外感风寒咳喘有痰可替代杏仁)
安神药
多数安神药如酸枣仁、远志、朱砂、琥珀等都有镇静作用。酸枣仁还有催眠抗惊厥、降温及持续的降血压作用。琥珀有抗惊厥的作用。安神药广泛应用于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病等所致的失眠、健忘、心悸及惊厥抽搐等症,并可用于心律不齐、高血压等病的治疗。
作用及适用证
重镇安神药
养心安神药
酸枣仁(心神不安又出虚汗者)
柏子仁(心神不宁又有肠燥便秘者)
远志(治疗健忘)
合欢皮
首乌藤
平肝息风药
平肝熄风药中的平肝潜阳药,大多数有镇静、降压、利尿作用。其降压作用表现缓慢而持久。部分药对组织胺有拮抗作用,还有抗过敏作用。个别药的水煎剂有强心作用,对实验性心血管机能不足有治疗作用。熄风止痉药普遍有抗惊厥作用,其中蜈蚣的抗惊厥作用最强。部分药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加速巴比妥作用的发挥及乙醚麻醉的速度,个别药有催眠作用。此外,蜈蚣、水蛭注射液对肝癌的癌细胞有抑制作用,地龙(蚯蚓)有溶血作用,蝎毒可使吸呼麻痹。平肝熄风药广泛用于高血压脑病、美尼尔氏综合征、脑动脉硬化所引起的眩晕,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所引起的高热、神昏、惊厥、虚风内动、抽搐及原发性或继发性癫痫、破伤风、肝豆状核变性、震颤性麻痹引起的惊厥抽搐、小舞蹈病、脑血管意外,面神经麻痹引起的口眼歪斜等病的治疗。
作用及适用证
平抑肝阳药
石决明(平肝凉肝要药)
牡蛎
代赭石(重镇降逆要药)
珍珠母
罗布麻
刺蒺藜
息风止痉药
羚羊角(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要药)
牛黄
珍珠
钩藤(寒性不强,不宜久煎)
天麻(平性)
地龙
僵蚕
全蝎(痉挛抽搐要药)
蜈蚣
开窍药
开窍药苏醒神志的作用与现代药理学中苏醒神志作用不尽相同,对中枢兴奋作用尚难肯定。某些开窍药有升压、镇静及抗痉厥作用,多数开窍药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消炎作用,有的还有抗心绞痛作用。冰片、牛黄等凉宣开窍药及其组成的成药,如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等广泛用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中毒性肺炎、中毒性痢疾、尿毒症、中毒性肝炎、肝昏迷、脑血管意外等,表现为高热神昏、惊厥抽搐,属于热病神昏者。麝香、苏合香、安息香、石菖蒲等温宣开窍药及其所组成的成药苏合香丸,主要用于脑血管意外热象不明显者,及癔病性昏厥、癫痫、脑震荡等猝然昏倒、不醒人事,属寒闭神昏者有效。部分开窍药还可用治冠心病、心绞痛。
补虚药
甘,药性滋腻为使其补而不之,常配伍理气药
补益药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及特异性免疫功能均有增强作用。有些补虚药能提高机体适应性,增强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抵抗能力,调节病理过程,恢复紊乱机能正常,称适应原样作用。有些补益药对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兴奋作用,能促进乳腺、子宫、阴道、卵巢、睾丸的发育;有些补益药对糖、脂肪代谢有调节作用,并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增高白蛋白及球蛋白含量。某些补益药有强心作用,能扩张冠状血管、改善心肌供血,对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某些补益药能提高造血机能,促进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某些补益药有提高机体工作能力、改善睡眠和食欲,并能降低疲劳、增加体重,有滋补强壮作用。
补益药广泛用治多种疾病,如慢性胃肠炎、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慢性肠炎、痢疾、慢性气管炎、肺结核、肺气肿、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子宫功能性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血管神经官能症、肺结核、肾结核、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小儿发育不良、慢性肾炎、性神经衰弱、男子精子量少和女子排卵障碍引起的不孕症、席汉氏综合征、甲状腺机能低下、慢性支气管哮喘、肺心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高热烦渴,或亡津失水所致感染性休克以及癌症术后、化疗后的综合治疗。
收涩药
五味子有明显的镇咳祛痰作用,能调节中枢系统及强心、调整不正常血压,并可降低肝脏的谷-丙转氨酶,对肝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广谱抗菌作用。五倍子对蛋白质有沉淀作用,有保护皮肤、黏膜、肠道溃疡面的作用。罂粟壳有镇痛、镇咳、止泻作用,可以止泻或致便秘。赤石脂有保护消化道黏膜和止血作用。山茱萸有利尿、降压、抗菌、脱敏等作用,并可升高因放疗或化疗导致的白血球下降。收涩药被广泛应用于西医诊为多汗症、盗汗症及频死时的多汗症;气管炎、肺结核、肺癌等久咳;慢性肠炎、慢性痢疾等导致的久泻久痢;神经衰弱造成的遗精滑泄及遗尿、尿失禁;附件炎、阴道炎等造成的白带增多,以及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症。
作用及适用证
固表止汗药
敛肺涩肠药
固精缩尿止带药
山茱萸(防元气虚脱要药)
桑螵蛸
金樱子
海螵蛸
莲子
芡实
椿皮
外用药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