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桩经验(实修参考)
·第一个阶段求松。
·第二个阶段求静。
·第三个阶段求空。
其中第一个阶段,还可以继续细分。
·第一步体会肩颈肌肉松。
·第二步体会腰背松。
·第三步体会丹田(腹部肌肉)松。
·第四步体会胯松。
有了这个目标,你就可以一步步按图索骥,练下去了。
大家可能会问,我知道要求松,但是我怎么也无法松下来?如何才能松下来?这里我结合当初练功的体会,告诉大家如何放松。
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很玄妙,中国武术传统哲学的对立统一思想贯彻始终,阴阳、松紧、正奇、一切都是对立统一,阴阳之间相生相克,明白这个道理后,以后看古拳谱的这些名词,就好理解了。
由于松和紧是对立统一,所以松可以从紧中去求,紧中可以生出松,紧中松为真松,松中紧为真紧,只有真松真紧,才能用于实战格斗,因为阴阳互为所倚(互相以对方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先觉条件),孤阴不常,孤阳不长,所以武术中没有完全的松和紧,完全的松为懈,完全的紧为僵。松中有紧,紧中有松,阴阳变化,奥妙无穷。听着是不是很玄啊,但其实这并非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只要你站桩练成,松紧变化不过是其中小儿科而已。
当初老师教学时,只是让我按桩架站好,意念中模模糊糊想着,放松自己平时常用的肌肉就行了。但我也不知道,自己平时常用的肌肉是哪几块,老师就说,一会你哪里累了,就想着放松哪里就行了。
平常人没练过武术,根本不知道自己身上哪里松了,哪里紧了,属于阴阳未分的混沌之体,刚站桩时,可以把站桩理解为——通过保持自身静态结构,慢慢体会自身松紧的过程。
著名武术家薛颠说:桩功以慢练入道,真是大道至简至易,言简意赅。
没练过武术者,身上肌肉紧绷,肩膀端着,只是多年的生活习惯,自己根本就没注意到这些。但站桩时,为了保持架子,就会用肌肉力对抗地球引力,那些肌肉就是你平时常用的肌肉,地球引力会用肌肉酸痛,提醒你身体这些部位是紧的。放松这部分肌肉,这就是站桩的第一步。
推荐朋友要看看“卢氏结构”。在结构里,给予站桩许多好的指导。在结构中第一次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科学阐述传统武术,破除武术中许多玄而又玄的迷信神话,将武术功法系统化,理论化。
卢氏结构中,就有论述用自身感受地球引力,感觉哪个地方肌肉酸痛,说明那里僵了,需要放松。
也许有人会问,肌肉放松了,没有力去支持,那人不就倒了吗?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想问问大家,不知你们有否注意过猴子、猩猩这些灵长类动物。
他们的肩是溜的,胸是平的,没有人类那样发达成块的胸,肩、臂肌。猴子身体异常灵活,拥有发达背肌,脊椎骨与肩胛骨的活动量很大,蹲在地上缩成一团的猴子,腾空跃起之时,身形能够暴涨一倍,猴子前臂能伸出很远。脊椎骨就行一根,突然挺直弹簧,将身体射出去。
人与灵长类动物是近亲,人类祖先未直立行走之前,也一定拥有类似能力,不过由于人类直立行走后,原本经常使用的背肌、腹肌不再常用。由于人类改变生活方式,越来越多使用肩、臂与胸肌,也变得越来越发达。
若将灵长类动物身体运动模式,称为先天用力模式,人类身体运动模式,可以称为后天用力模式。
·先天用力模式用于自然界生存,后天用力模式用于社会中生活。
·先天用力模式用于动物间捕猎或逃生,后天用力模式用于人与人之间工作。
·先天用力模式力量灵活多变,后天用力模式力量呆滞单一。
·先天用力模式整体协调发力,后天用力模式单一局部用力。
站桩时,将常用肌肉放松不用力,这就迫使那些平时不常用的肌肉受力(在健美训练中,把这些肌肉称为惰性肌肉),通过地球引力作用:
·第一步让我们感受到,我们平时不常用的肌肉存在。
·第二步让这些平时不用的肌肉,能够动起来。
·第三步让这些平时不用的肌肉,变得与臂肌一样灵活好用。
所以站桩后,肌肉放松却依然能够屹立不到的原因,就是发动那些平时不用的肌肉,维持身体平衡。
站桩功夫越深,放松越彻底,不常用肌肉所受到的刺激就越大,这些肌肉就越能发挥作用,最终替代常用肌肉功能。
以前武术有个术语叫“换劲”,说得多神秘,其实只要明白站桩道理,就知道其实换劲就是改变身体肌肉用力模式,让身上平时不常用的肌肉,负担以前常用肌肉的功能。
只要了解用力模式改变的道理,日常生活工作中,主动用自己惰性肌肉干各种工作,这就是前辈说的,行走坐卧均可练拳,把拳化进生活里。
站桩训练其实很苦,至少要过两关:
·第一是筋骨关,肌肉酸痛,大汗淋漓,两股颤颤,肩臂酸痛。
·第二是心理关,心猿难伏,意马难收,人心思动,心浮气躁。
初学站桩者第一个遇到问题,就是筋骨关,很多人还没练到心情烦躁时,就已累的无法坚持。
如何过筋骨关?此关虽然难过,但并非不能过,不可过,又不是葵花宝典入手第一式,只要方法正确,有明师指点,坚持一下就过去了。
筋骨关第一处为肩颈拙力,由于普通人用力习惯,都是端着肩膀,用力肩颈肌肉,所以松肩颈为站桩入手第一步。
记得我刚开始站桩时,最累的不是腿,而是肩与脖子,腿累了会发抖,但我还可以坚持,毕竟腿的力气要大,而肩膀累了却酸痛难当,忍不下去了。
此关如何过?放松。放松酸痛的肌肉,让肩胛后背肌肉发挥作用,支撑肩膀重量。肩胛力量上来了,就可放松肩膀力量,这样肩膀就不累了。
在“卢氏结构”中,这一步叫做落肩回胛,所谓落肩就是肩膀放松,放下原来端着的肩膀,肩膀放下来后,就形成了所谓的“熊膀”,你看大狗熊人立起来时,那个肩膀是什么样子,那就是我们追求的状态。
如何检查松肩效果?就是看自己锁骨位置,普通人的两根锁骨,位置大概相当于10点10分时分钟,以及时针所指位置,锁骨斜向上耸。
锁骨上耸,则肩耸,肩耸则气浮,气浮则身体紧张。只有放松,肩才能落得下来,两根锁骨位置,由10点10分转变为9点15分,“卢氏机构”将其称为平锁,平锁要领很关键,不能平锁,肩和胸无法放松。
所谓“回胛”,就是肩胛骨紧贴后背,后背肩胛处没有起伏,两片肩胛骨的距离拉开,整个后背肌肉外展,普通人的肩胛骨向外支出,站桩时要收回支出的肩胛骨,整个后背成为一个平面,这样后背力量才能向上传递,肩才能松得下来。
站桩第一步求松,怎样才算松到家?就是松得身上肌肉和野生动物肌肉差不多就行了,若大家还没直观印象,可参考猫身上的肌肉。
你摸猫身上的肉,非常松弛,可是猫的力气很大,猫爪一拍,老鼠被拍上就跑不了,向上一窜,一米多高的墙就上去了。没事时多逗逗猫,看看它的动作,你对武术的认识,会不知不觉提高。
例如,站桩求松同时,还要求一个整,什么是整?很多人认为“砸之不落,推之不倒……”,当然这也不是错,这种整是站桩中出功夫的表现。
但“整”不仅仅是这些,这样的整不能上场格斗,真正的整应该是把浑身上下,练的整体协调,手上有触动,脚下就有感觉,腰胯就有动作,你看那猫的动作,无论何时都是身子整体协调运动,一处动则浑身无处不动,甚至连它伸懒腰,蹭痒痒都是如此。
李仲轩老先生说,练形意拳是属蛇,浑身上下就一块肉,指的就是把身子练得整了后,原来身上各自动作的肌肉,变成统一协调运动,就好象身上只有一块肉。
站桩日久,功夫加深,身体形态自然就要发生变化,逐步将原来站桩时才会摆出来的肩膀与肩胛姿势,变成日常生活中的常态。
例如,你的锁骨不再象以前那样耸着,你后背肩胛骨之间的距离展开。这些都是能看出来,练舞蹈者说过一句话: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导演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武术也是如此,练功夫和不练功夫的人,一看就能看出来。
说到这里,就要讲过筋骨关的方法了,站桩不是死站着不动,而是要体会身体内部运动,站得肩膀酸痛,这是假疲劳阶段,一定要挺过去,但硬挺着也不行,容易发僵。
这里推荐一个方法,当你站桩站得肩膀酸痛时,可以活动肩膀,这个活动范围很小,就几毫米,有个意思就行,别人根本看不出来你在动,活动方向不限,向上向下向前向后随你便,在活动中找你最舒服的活动方向,动起来以后,就能缓解酸痛,动的时间长了,就能体会体内筋的位置。所以过筋骨关的方法一是:微小运动。
当初刚站桩时,也是肩颈处酸痛难当,后来加强意念放松这里,这里松下来以后,锁骨下降,肩胛骨下落,向两边展开,此时就体会到后背“头顶抻拔,尾锥下降,左右展开的十字劲”。
现在说的头头是道,但那时纯粹是傻站,不想其他,我觉得那时长功夫最快,而且练武讲究“意到气到”,也就是你关注哪里,哪里的功夫就长得越快。
例如,你刚开始关注肩膀,意念中想着肩膀放松,那么肩膀放松的速度,就会比身体其他部位快。
那时,我站桩站得肩膀酸痛,两股颤颤,为了过这一关,我就想着“松肩、松肩”,重点关注肩部,很快肩就松下来了,当然这个意识不能太重,想的模模糊糊,有点就行了,否则意念太重会伤身。
肩松下来以后,感觉后背力量传上去了,就可以在站桩中,体会后背的感觉,后背松下来。所以过筋骨关的方法二是:意念配合。
回想当时站桩,确实是累苦,但我自己并不觉得苦,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苦有价值,感觉身体有好的反映,所以练起来有乐趣。
站桩要站出生气,站出乐趣,有了这个感觉,才算是上道,那时就不是人练拳,而是拳练人。若没这个生气,那就不是站桩,而是立了根电线杆子。
以上所述,都是侧重于筋骨,在站桩中还有神意方面要领,需要配合,但这个东西不好讲,因为每个人情况不同,筋骨方面大家都差不多,但精神意识方面,与每个人心理素质,脾气秉性都有关系,而且站桩不同阶段,对神意有不同要求,必须由明白老师,根据每个弟子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指导,所以这里我就不谈了。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