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大全

https://healthybeautyvitality.blogspot.com

1.什么是阳?
《内经》云:阳受气于天,以温皮肤分肉之间。

顾松园说: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

章次公说:回阳之说为恢复体温。

根据以上之说,阳即体温。但中医名家李翰卿认为,阳指人体整个热力而言,非单纯指体温计测量之温度。

2.什么是阳虚?
李老认为,阳虚即人体热力不足。

3.阳虚的原因
·禀赋不足
·饮食生冷过度(脾胃阳虚主要原因)
·出汗过多(卫阳虚主要原因)
·服寒凉药品失当
·房室过度(肾阳虚主要原因)
·阴虚:阴阳互根,阴虚日久,也必然引起阳虚。
·气虚(阳虚须补气的通理)
·气候寒冷:衣服单薄(若冻死即亡阳之死)

4.阳虚的种类
·肾阳虚
·脾阳虚
·心阳虚
·肺阳虚
·胃阳虚
·卫阳虚
·肝阳虚
·表阳虚
·里阳虚
·真阳虚脱
·阴盛格阳(于上,于外)
·膀胱阳虚
·亡阳

5.阳虚的症状 
A.阳虚的全身症状 
·头部:头痛(如阳虚头痛),头顶如冰。面色赤(如戴阳证)。
·鬓部:汗出鬂润至巅。
·面部:色青,面白如刮,面赤(如涂丹),面部觉热。
·目部:睛突,眼黑,倦视,目视无光,目中有光。
·耳部:先鸣后聋。
·鼻部:鼻衄。
·口部:不渴,口吐沫,恶心欲吐,口虽渴而不欲饮,吐痰多清稀,吐血,呕吐。
·舌部:舌胀,舌苔虽有必滑。
·牙部:齿牙浮动。
·咽喉:咽喉肿痞疼痛。
·颈部:颈项如冰,颈项粗大。
·胸胁:胸胁刺痛,胀满。
·腹部:腹痛,膨胀,脐腹作痛,小腹如卵上下走痛,疝痛,肠绞痛,肠管麻痹,腹痛肠鸣,腹肌挛急。
·背脊:背恶寒。
·腰部:腰脊酸困腰痛。
·前后阴:阴部发冷,精滑白出,无于,阳痿,遗精,子宫冷,阴囊水肿。
·大小便:小便清白,小便不禁,小便清长,癃闭(膀胱麻痹),大便溏泻,下利,便秘,饮一溲一。
·四肢:手足逆冷,脚气,腰膝酸困。
·全身:体冷畏寒,周身青紫,自汗淋漓,多汗,易感冒,多寒,痘疮顶陷。
·神识:沉默,神气不足,神疲气怯。
·感觉:多寒,面部觉热。
·睡眠:蜷卧,昼日烦躁不眠,夜而安静。
·喜恶:喜热畏凉,恶寒,喜引衣,喜阳光,向火,喜热食。
·脉象:脉沉小迟,微细,浮大无根,右尺部沉小迟。
·呼吸:喘,气冷,咳嗽。
·皮肤:肌肉粟起,浮肿,身热,按之筋骨之间反觉寒。
·肌肉:肉(目闰)。
·筋骨:筋惕。
·血:吐血、衄血必有黑点。
·肠胃:饮食稍冷即溏泻。
·饮食:食欲减少,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虽思凉性饮食,但索而不食(个别亦有索而食者,但舌必不燥)。
·衣服:虽暑月,不离复衣(甚者着棉衣者)。
·房事:性欲减退,房事后呻吟不已。

按:以上之证有阳虚之证(阳虚则寒),亦有阳虚火不归原,真寒假热,内寒外热,而出现吐衄面赤等假象者,所以不能单凭某一点,即认为是阳虚,当以主症为依据(阳虚之证亦要考虑是否热之假象)。

B.阳虚的主症
体温不足,恶寒(包括怕风寒,以及不喜冷性饮食两方面),手足冷,溺清,便溏,舌润,脉沉迟、微细、无力,阳痿早泄,腰膝酸软。

·头痛:多清晨痛,并兼有其它阳虚证候,头喜热物包裹之,遇阴遇寒即痛。
·目中有光:真阳外露之象,无论睁眠或闭眠,自己看到目中有光彩样子。
·先鸣后聋:肾虚不能闭藏,阴气充塞于阳窍也,尺脉必弱,宜桂附地黄丸加磁石、菖蒲、苁蓉之类。
·恶心呕吐:为肾阳虚,阴火上冲,宜正元丹。
·口吐涎沫:如是阴虚者,口必渴。
·齿牙浮动:这是由于肾阳虚,虚火上逆所致(若服凉药必加重)。
·大便泄泻:多为黎明泻,或下利清谷,或溏便如鸭溏。
·大便秘:有寒结者,有肾阳虚兼肠结者。
·手足逆冷:时厥时温不是阳虚,当细辨之。
·咳嗽:阳虚喘咳者极少。(凡是慢性虚寒咳嗽都是阳虚)
·喘:阳虚喘者较少。阳虚气喘多属危候,因为它是真阳上脱的主症。
·饮一溲一:这是三消中的下消。

6.诊断
·必须了解阳虚主症与一般症状。
·阳虚必须与阴虚各证互相对照衡量之。
·阳虚必须与气虚互相对照衡量之。因中医很多地方,阳虚与气虚有关系,其实不同,故须加以鉴别。

7.机制 
·阳虚则气虚,阳虚则血也虚,不能运化精微以生气血。(阳与气的关系,气属阳,气有余即化火。)
·阳虚则阴也虚:阳生则阴长。
·阳虚则生外寒:例如经常怕冷,易感寒邪(抵抗力不足)。
·阳虚则浊阴上千:浊阴之象弥漫,胸中易生喘嗽痰壅胸满。
·阳虚水泛为痰:肾阳虚易形成痰饮。
·阳虚则喜阳助:如早轻暮重之象。
·阳虚则阴必走:为大吐大衄之病。
·阳虚则元气不能自摄:阳上脱多喘。
·脾阳虚则湿不化。

8.阳虚各证
·表阳虚(即卫阳虚):
~主症:自汗恶寒(自汗为阳虚,汗之后恶冷)。
~常用方剂:黄芪六一散或玉屏风散加附子(气虚加人参),芍药甘草附子汤(汗后阴阳两虚)。

·心阳虚:心经之火虚也。
~原因:水饮克火,发汗太过,肝不生木,子虚不能益母。
~主症:心中觉寒凉,惊悸,六脉细弱,汗后叉手冒心,心悸欲得按。
~常用方剂:真武汤,苓桂术甘汤,桂枝甘草汤。

·肾阳虚:命门之火虚也。
~原因:先天不足,色欲过度,发汗太过,久病缠绵。前两种为主要原因。
~主症:腰膝酸软,阴部发冷,精滑自出,无子,小便不禁,肤肿,无苔,脉迟或浮大无根。
~常用方剂:桂附肾气丸,二加龙骨汤。

·肺阳虚:
~原因:外感风寒日久不愈,禀赋不足,形寒饮冷(生冷过度)。
~主症:咳嗽,气短,吐痰清稀,天稍冷、饮食稍冷即加重,但必须是日久不愈(春夏轻,秋冬重等),或具有阳虚之主症(不能与感寒之咳嗽混为一谈)。
~常用方剂:保元汤,六君子汤加干姜五味,兼肾阳虚者,真武、肾气之类。

·肝阳虚:肝火不足也。由于命门火不足、心火不足引起。
~主症:寒疝,脏寒魂怯,精神耗散,遗精惊悸。
~常用方剂:桂甘龙牡汤,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

·脾阳虚:服生冷过度,热性病用凉药过多。
~主症:水谷不化,大便溏,痰涎郁结,吐利厥冷。
~常用方剂:六君子汤加香砂,小建中汤,理中汤,补中益气汤。 

9.阳虚主要方剂用法 
·参附汤:人参一两,炮附子五钱,生姜,大枣。治肾阳虚自汗,喘急肢冷。《校注妇人良方》

·四逆加人参汤:炙甘草二两,干姜两半,附子一枚,人参一两。治肾阳虚自汗,喘急肢冷,兼有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者。

·四逆汤:炙甘草二两,干姜两半,附子一枚。治下利清谷,肢冷,脉微细。

·真武汤:人参、干姜、炙甘草各三两,白术一两,附子一枚。必兼小便不利或见浮肿、悸眩咳等症。

·理中汤:人参、于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治脾胃阳虚,下利,腹满,无压痛。

·吴茱萸汤: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治胃中虚寒,食少欲呕,或胃腹作痛,吞酸嘈杂。

·六味回阳饮:人参数钱至二两,炮附子、炮姜各两三钱,炙甘草一钱,熟地五钱至一两,当归身三钱。水煎服。治阳微将脱证。《景岳全书·新方八阵》

·芪附汤:炙黄芪四钱,炮附子四钱,生姜十片。水煎服。治卫阳虚自汗。《赤水玄珠》

·既济汤:熟地、山萸各一两,生山药、生龙骨、牛牡蛎各六钱,茯苓、白芍各三钱,附子一钱。治阴阳两虚,喘促自汗,目睛上视,心摆摆如悬旗,或失精、遗尿、滑泄等。《医学衷中参西录》

·理饮汤:白术四钱,干姜五钱,桂枝尖、炙甘草、茯苓、白芍各三钱,附子一钱。治心肾阳虚,脾湿不升,胃郁不降,饮邪泛滥等。

·黑锡丹:治阳虚上浮,喘急欲脱,下元虚冷等。

·附子汤:附子二枚,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治阳虚寒湿内盛,肢体骨节疼痛等。

·敦复汤:党参、山萸、补骨脂(火中捣)各四钱,乌附子、核桃仁各三钱,生山药五钱,茯苓、生鸡内金各钱半。治脾肾阳虚,腰膝酸痛,黎明泄泻等。《医学衷中参西录》

·正元丹: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吐利厥冷、胸满、面赤热、眩晕等阴火上冲诸症。

·小建中汤:桂枝三钱,炙甘草二钱,大枣卜二枚,白芍六钱,生姜三钱,饴糖一两。治虚劳里急证,或虚劳阳虚发热之证。

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