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热下寒是现代人常见症状,其主要症状为热证与寒证并存:常年上火,口腔溃疡、舌疮、慢性咽炎、失眠,同时又出现许多体寒症状,例如舌体胖大、大鱼际发青、下肢冰凉等。
尤其是现代办公室白领,经常在集中精力工作数小时后,觉得四肢冰冷、头脑发热、眼睛干涩等,也就是"上热下寒"之状况。
在此分享“上热下寒”症状及对治方法,供大家参考。
上热下寒体质者,一般会同时出现以下一个或多个症状:身体各部分互相关联,互相影响。上热下寒,上面满满火,下面一派寒气,上下不交通,心肾不交,自然很难睡着。人用心一处,能量就会走向那处,现代人用脑有余,用腿不足。想得多,动得少。人一思考,能量既积聚到头部,想得多总伴随焦虑,紧张,心火就一直腾腾在上。
运动的少,身体循环能力差,加上吃的寒凉,穿的少,脾肾阳虚,下焦就会越来越寒。
而脾胃,因为过度思虑,因为吃的太撑太粗速,承担太多负担,人人都有一点脾虚,脾胃代表的中焦,也相对运化变弱,减弱身体上焦与下焦运动。
因此,现代人都有一点上热下寒。若一个人头脑冷静,不纠结,小腹温热手脚温煦,脾胃因为吃的不多不少,而运化良好,那该是多么美好!上热下寒,不是阳虚也不是实火,只是身体里的热能,跑到不该去的地方,身体不够通畅,阻塞能量运转。这时候,补会上火,泻也只是越来越寒,最重要就是通。
上焦有热,下焦有寒,关键在于中焦没有发挥运转作用。中焦是脾胃,脾主升,胃主降,这两个脏腑需要运转良好,中焦才能发挥作用,让身体运转自如。好肚子,如婴儿之腹,温软如棉。多揉揉肚子,不仅改善上热下寒,还可以减肥,通畅经络!方法很简单:手掌由心窝开始,向下推到小腹,反复推5分钟。双手或单手都可,若有阻滞点(硬块、痛点、气团或水槽),一定要反复推揉,将其推开揉散。
任脉、肾经、胃经、脾经、肝经、胆经及五脏之经络,无不汇集于此。通过推腹,中焦妥妥疏通到位,并且疏通上下焦,从而舒肝理气,开胃健脾,补肾养心。脾胃打通,顺便帮助气血更好走下,很多时候,动作到了,意念到了,气血自然就到了。上热下寒者,上面热,下面冷,若一开始不能将热量传给脚,就先传给膝盖,慢慢就会输送到脚上。方法:在地板上软垫子,或在硬木床上进行,每天20分钟,一开始膝盖受不了,则尽可能让地面变软,或是手扶墙,减少膝盖承重,慢慢锻炼膝盖,没有办法前进,就在原地踏步。
没几步,就会后背发热,周身感到温暖,气血先引到膝盖,并能改善膝盖发凉、膝盖疼,咔咔响等问题,改善手脚冰凉及上热下寒。
跪着走时,腰也在扭动,也补到肾,平时走路很难做到这一点,而上热下寒者,通常是肾阳虚,温煦了肾,下焦自然温暖。
疏通腿部气血,同时也能排出大腿上的垃圾,自然消解赘肉。3. 练习八段锦里的两式——摇头摆尾去心火 双手攀足固肾腰:上热下寒体质者,可重点练习八段锦里的“摇头摆尾去心火”及“双手攀足固肾腰”两式:上寒下热,第一需要引火归元。一升一降,把火引导合适位置,身体内的圆运动才能运转,才能保证身体阴阳交融,寒热处于正确位置,否则一直拧巴。这一招有助去除心火,做功时要注意,尽量不要打折扣做,身体摇转时,尽量对拉伸长脖颈及尾闾,速度柔和缓慢连贯。脖子全程不要硬着,下颌不刻意内收或扬起,尽量放松伸长颈部肌肉。若费力就一右一左做两次,以后再慢慢增加次数。经常上火、口腔溃疡、喉咙肿痛、爆痘者多是虚火,头面飘虚火,中下焦常年寒湿,常做这个动作,可以把上飘虚火拽回丹田,温暖肾水。重点:头四个八拍要配合吸气,后四个八拍要往外呼气。方法:两脚分开,相距约三个足底长度,屈膝半蹲成骑马势。两手张开,虎口向内,扶住大腿前部。头部及上体前俯,然后作圆环形转腰,转动数圈后,再反方向转腰。在转腰同时,适当摆动臀部。若配合呼吸,则在转腰时吸气,复原时呼气。功效:祛心火,避免长暗疮、爆发青春痘、流鼻血、情绪暴躁等。适合久坐办公室的上班族。动作较复杂,可量力而为。
八段锦功法里的 “双手攀足固肾腰”,通过俯身与双手攀足,专门锻炼腰肾,达到心肾相交。方法:站立,并足,两膝挺伸、上身前俯,以两手攀握两足趾,头略昂起。然后恢复直立姿势,同时两手握拳,并抵于腰椎两侧,上身缓缓后仰,再恢复直立姿势。重复几遍。本式采用自然呼吸。功效:伸展腹直肌及脚内侧经脉,透过手热量按摩肾脏。若两手无法攀握两足趾,可不必勉强。要领:腰为肾之府,若长期腰疼、腰肌劳损会导致肾虚,肾虚也会导致腰部不适,二者互为因果。此动作简单易学,功效显著,且不受地点限制。取艾叶(最好是艾绒)15克,桂枝10克,制吴茱萸10克,加入适量清水,煮沸20分钟,然后放凉至适合温度,切记别兑凉水,直接泡,水温不够了,就直接再续热水。一般而言,泡脚水最适宜温度约是40~44℃,水面超过脚踝大概2~3厘米最好,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微微出汗为宜。边泡脚边用双手搓后腰,效果更佳。泡完后,再搓搓脚底涌泉穴,滋养肾水,既能补阳,又不至于让人上火。对于"上热下寒"的虚浮之火,需要使用合理方法,把它引到该去地方,同时依靠外力,驱散积聚在身体下部寒邪,艾灸是非常合适选择。调理时,取神阙、关元、三阴交、涌泉等穴位,每个穴位灸25~40分钟左右最佳,连续灸5天,休息两天,然后继续进行。
·关元穴:仰卧或正坐位。从肚脐起沿下腹部前正中线直下4横指处,即此穴。·三阴交:手四指并拢,小指下缘紧靠内踝尖,食指上缘所在水平线与胫骨后缘交点,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脚心涌泉穴,应当放在最后灸,而且不可缺少,这样才算是完成“引火归元”过程,而且不至于因为艾灸重新上火。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