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健康饮茶
一般根据年龄、性别、体质、工作性质、生活环境及季节而有所选择,并且多茶类、多品种地品赏各种茶。
因人选择茶
从中医角度而言,六大茶类茶性,分为凉性、中性与温性,人的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及特禀质。
根据不同体质,科学饮茶。
·气虚质、气郁质和特禀质者:应喝淡茶。
·血瘀质、痰湿质和湿热质者:可喝浓茶。
·阳虚质、阴虚质者:应多饮红茶、黑茶、重发酵乌龙茶等温性。
·阴虚质者:应多饮绿茶、黄茶、白茶等凉性茶。
中医用药有个原则,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身体辨证属于寒性病症时,要用热性药物治疗。
·身体辨证属于热性病症时,要用寒性药物治疗。
茶饮养生也可参照该原则:
·阳虚体质者,饮茶时可适当配以补阳性质草药。
·阴虚体质者,饮茶时可配些有滋阴效果草药。
·气虚体质者,可在喝茶时,配以有补气功效材料。
·血瘀体质者,饮茶时可配些活血化瘀药材。
·痰湿体质者,可适当配以健脾利湿药材。
·湿热体质者,需配以清热利湿效中药。
·气郁体质者,可适当配些疏肝理气药材。
若内火旺盛者,在热天火得厉害,还坚持喝红茶,无疑火上加火!寒凉体质者,平时吃点生冷食物就不舒服,还坚持冷天喝绿茶,无疑雪上加霜。
判断茶叶是否适合自己,不妨看尝试后,身体是否出现不适症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肠胃不耐受,饮茶后容易出现腹(胃)痛、大便稀烂等。
·出现过度兴奋、失眠或者头晕,手脚乏力,口淡等。
若尝试某种茶叶后,感觉有益身体,则可继续饮用,反之则应停止。
因时选择茶
另外,气候和节气也是选择茶叶之依据。
一般而言,四季饮茶各有不同。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乌龙茶),冬饮红茶。
春季饮花茶,可以散发冬积在人体内的寒邪,浓郁的香气,能促进人体阳气发生。
在炎热干旱夏季,人们对清凉需求很高,宜饮绿茶或白茶,因为绿茶和白茶性凉性,可以驱散身上暑气,消暑解渴;绿茶、白茶性又味苦寒,可以清热、消暑、解毒、止渴、强心。
秋季,以饮青茶为好,此茶不寒不热,能消除体内余热,恢复津液。
冬季在气候寒冷地区,应该选择红茶、花茶、普洱茶,并尽量热饮。这些性温之茶,加上热饮,可以祛寒暖身、宣肺解郁,有利于排解体内寒湿之气。
合理饮茶量
喝茶并不是“多多益善”,而须适量。
饮茶过量,尤其是过度饮浓茶,不利健康,因为茶中的生物碱,将使中枢神经过于兴奋,心跳加快,增加心、肾负担,晚上还会影响睡眠。
高浓度的咖啡碱和多酚类等物质,刺激肠胃,抑制胃液分泌,影响消化功能。
茶水过浓,还会影响人体吸收食物中铁等无机盐。
根据人体对茶叶药效成分及营养成分合理需求,并考虑人体对水分需求,成年人每天饮茶量,以每天泡饮干茶量,不超过15g-20g为宜,泡这些茶的用水总量,可控制在400-1500ML。
这只是对普通人每天用茶总量一般性建议,具体还须考虑人的年龄、饮茶习惯、生活环境、气候状况及健康状况等。
若是运动量大、消耗多、进食量大或是以肉类为主食者,每天可增加饮茶量。
若是长期生活在缺少蔬菜、瓜果的海岛、高山、边疆等地区者,饮茶数量也可多一些,以弥补维生素等摄入不足。
若是身体虚弱,或患有神经衰弱、缺铁性贫血、心动过速等疾病者,一般应少饮茶。
合理饮茶温度
一般情况下,饮茶提倡热饮或温饮,避免烫饮与冷饮。
若用沸水冲泡出的茶汤,通常温度约为90℃,就是稍放一会,也有70℃-80℃,这时喝到嘴里有烫嘴感觉。
医学家实验证明,过烫饮料会刺激咽喉及食道,长此或会导致咽喉及食道损伤,甚至引发咽喉癌及食道癌。
因此,不能喝太烫茶汤。通常待茶汤稍冷至40℃,饮用为宜,60℃以上茶汤都有烫嘴感觉,40℃茶汤才无烫嘴感觉,所以喝茶茶汤以不烫嘴、适宜温度为好,茶水温度过高极其有害。
对于冷饮,就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老年人及脾胃虚寒者,应当忌饮冷茶。因为茶叶本身性偏寒,若加上冷饮加强其寒性,这对脾胃虚寒者会产生聚痰、伤脾胃等不良影响,对口腔、咽喉、肠道等也会有副作用。
老人及脾胃虚寒者,可以喝些性温茶类,例如红茶、熟普、黑茶、重发酵传统工艺的乌龙茶等。
饮茶注意事项
1.特殊人群慎饮茶
·神经衰弱者慎饮茶。咖啡碱兴奋神经,神经衰弱者饮浓茶,尤其下午与晚上,会引起失眠,加重病情。可以在上午及午后各饮一次茶,建议上午饮花茶,午后饮绿茶,晚上不饮茶。
·孕妇可饮茶,但不宜喝浓茶。茶含大量茶多酚、咖啡碱等,不利胎儿,为使胎儿智力正常发展,避免咖啡碱过分刺激胎儿,孕妇应少饮或不饮茶。
·妇女哺乳期不宜饮浓茶。哺乳期饮浓茶,过多咖啡碱会进入乳汁,吸乳后会间接产生兴奋,易引起少眠及多啼哭。
·溃疡病患者慎饮茶。茶是胃酸分泌刺激剂,增加刺激溃疡面,常饮浓茶会恶化病情。但轻微患者,可在服药2小时后饮些淡茶。饮茶也可阻断亚硝基化合物合成,防止癌前突变。
·醉酒慎饮浓茶。茶兴奋神经中枢,醉酒后喝浓茶会加重心脏负担。饮茶加速利尿作用,使酒精中有毒醛尚未分解,就排出肾脏,刺激肾脏。
·老年人不宜饮生茶。生茶是杀青后不经揉捻而直接烘干的绿茶。生茶外形自然翠绿,内含成分与鲜叶所含化合物基本相同,低沸点的醛醇化合物转化与挥发不多,香味带严重生青气。老人饮此绿茶刺激胃,饮后易产生胃痛;青年人饮也会觉得胃部不适,即“刮胃”。
2.饮茶禁忌
·忌空腹饮茶。空腹饮茶会冲淡胃酸,还会抑制胃液分泌,影响消化,甚至引起心悸、头痛、胃部不适、眼花、心烦等“茶醉”现象,并影响吸收蛋白质,引起胃黏膜炎。若发生“茶醉”,可口含糖果或喝些糖水缓解。
·忌饭前后大量饮茶。饭前后20分钟不宜饮茶,饮茶冲淡胃液,影响食物消化吸收。
·忌饮过浓茶。有者喜欢喝浓茶,觉得淡茶不过瘾。但一般提倡喝淡茶。
所谓“淡茶”,是指用一个高玻璃杯泡茶,茶渣约占杯容量1/3,若茶渣占到3/4以上就是浓茶。
太浓的茶,茶多酚浓度过高,刺激胃粘膜;咖啡碱浓度过高,刺激神经。
·忌用保温杯泡茶:沏茶宜用陶瓷壶、杯,不宜用保温杯。
若用保温杯泡茶叶,茶水较长时间保持高温,茶叶中一部分芳香油逸出,减少香味;浸出的鞣酸和茶碱过多,有苦涩味,因而也损失部分营养成分。
·忌一杯茶从早喝到晚:许多人每天上班泡好一杯(壶)茶,一直喝到下班为止,这个习惯不是太好。
茶叶有营养保健作用物质,例如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等,其大部分都是在最前面几泡茶就冲泡出来。冲泡次数多了,茶汤越来越淡,最后就等于喝白开水。
另外,茶叶中有些难溶性物质,例如某些重金属和残留农药,都是在后面慢慢溶出。所以为了获得茶叶中较多营养保健成分,避免饮入有害物质,勿一杯(壶)茶叶从早喝到晚。
·忌连续长时间喝茶:有者以茶待客,泡了这种茶,再尝另一种茶,一种茶接一种茶、一杯茶接一杯茶喝,什么茶点也没有,什么东西也不吃,只是拼命喝茶聊天。
如此喝茶,不但加重肾脏负担,也不利胃功能及神经功能,以致引起浑身不舒服,晚上睡不着觉,甚至出现精神恍惚,因此喝茶也要适可而止。
·忌用茶水服药:生病要吃药治疗,通常宜用温开水送服药物,勿图方便用茶水服药。因为茶可能会与某些药物产生化学反应,降低药效,甚至产生一些不利于健康物质,所以勿用茶水服药。
此外,新茶不洗,剩茶不扔,茶垢不清,也是人们喝茶中容易犯错误。
无论幼嫩新茶还是珍贵陈茶,表面上都可能有农残、尘螨污染,乌龙茶和黑茶最好“洗”一下,头遍茶倒掉不喝。
有者不愿洗掉茶杯上茶垢,茶垢不但不利健康,还会影响茶味道。
3.饮茶两个误区
·觉得越贵的茶越好
现在越来越多高价茶,除了满足人们口感需求,更是一种身份象征。
茶的价格应由品质与级别决定。品质主要指茶的产地与树种,例如西湖龙井,级别主要与采摘时间、采摘部位有关,嫩芽、一芽一叶、一芽两叶价格就相差不少,同样是龙井,清明前采摘的明前茶最贵。
其实,不必非要买高档茶,完全可依据个人经济能力与口味而选择。
购买时,重品质、轻级别。有些级别高的茶,采摘时间太早、太嫩,而茶的一部分营养恰是在茎里,有些便宜茶养生效果更佳。
·只喝茶不品茶
茶有两种,一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另一种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
第一种茶可满足人们“养身”需求,例如口渴、提神、祛火、消食等;第二种茶则可以满足人们“养心”需求,例如抒情、礼仪、悟道等。
茶最大价值是养心为主、养身为辅。尤其是中年人,工作忙、压力大,更给自己一点时间,耐心地泡一壶茶、品一壶茶。
人在烦躁时,很易做出错误决定,这时也不妨先慢慢品一壶茶,再做决定也不迟。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