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性五味
即是寒、凉、温、热四种药性,寒热偏性不明显即为平性。
寒凉药材多是清热泻火,适用于热性病症;温热药材多是温里散寒,适用于寒性病症。
五味
即是通称的辛、酸、甘、苦、咸五种药材滋味,另还有淡味。
五味作用特点在于: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四性 | 属性 | 作用 | 代表中药材 |
温 | 阳 | 祛寒补虚 | 红枣、黄芪、当归、川芎、龙眼肉。 |
热 | 祛寒,消除寒症 | 肉桂 | |
寒 | 阴 | 清热解暑,消除热症 | 金银花、黄连、大黄、生地黄。 |
凉 | 降火气,减轻热症 | 薏仁、菊花、西洋参、罗汉果。 | |
平 | 健胃开脾,强壮补虚 | 枸杞、芝麻、芡实、甘草、白木耳。 |
五味 | 作用 | 对应器官 | 代表中药材 | 注意事项 |
辛 | 能活血行气,发散风寒。 | 肺 | 薄荷、木香、川芎、大小茴香、紫苏、白芷、花椒、肉桂。 | 多辛散燥烈,食用过多容易耗气伤津液,导致便秘、火气大、痔疮。 |
酸 | 能生津开胃,收敛止汗,帮助消化,改善拉肚子症状。 | 肝 | 乌梅、五倍子、五味子、山楂、山茱萸。 | 多食容易损伤筋骨;感冒者勿食用。 |
甘 | 补虚止痛,缓和药性,调和脾胃系统。 | 脾 | 人参、甘草、红枣、黄芪、淮山、薏仁、熟地黄。 | 食用过多容易发胖、伤齿;上腹胀闷,糖尿病患者少食用。 |
苦 | 具有清热泻火、降火气、解毒、除烦躁等作用。 | 心 | 黄连、白果、杏仁、大黄、枇杷叶、黄苓、厚朴、白芍。 | 口干舌燥、目红耳鸣、便秘、干咳体者不宜多服用;还有吃多容易导致消化不良,胃病者应节制。 |
咸 | 泻下通便、软坚散结、消肿,多用于大便干结,消除肿瘤、结核。 | 肾 | 芒硝、牡蛎、草决明、玉米须、茴香。 | 多食容易造成血压升高、血液凝滞,心脏血管疾病、中风患者忌食过量。 |
淡 | 利水渗湿,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 | 薏仁、通草、猪苓。 | 无湿症者慎用。 |
即寒、凉、温、热四种属性,介于这四者中间为平性。
中医将食物分成四性,是指人体吃完食物后的身体反应。
若吃完之后,身体有发热感觉为温热性,吃完之后有清凉感觉则为寒凉性。
了解食物属性,再根据自身体质食用,对身体大有裨益。
四性 | 功效 | 适应体质 | 主要蔬菜 |
寒 | 清热降火、解暑除燥,能消除或减轻热症。 | 温热性,例如容易口渴、怕热、喜欢冷饮或寒性病症者。 | 芹菜、大白菜、空心菜。 |
凉 | 冬瓜、白萝卜、莴笋。 | ||
温 | 可抵御寒冷、温中补虚,消除或减轻寒症。 | 寒凉,例如怕冷、手脚冰凉、喜热饮的人或热性病症者。 | 生姜、韭菜、蒜、香菜、葱。 |
热 | 辣椒 | ||
平 | 开胃健脾,强壮补虚,容易消化。 | 各种体质都能食用。 | 黄花菜、银耳、胡萝卜。 |
蔬菜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对应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
无论是食物本身味道,还是佐料,都会对五脏发挥不同作用。
五味食物虽各有好处,但食用过多或不当也有负面影响,必须根据不同体质食用。
例如,若辛味食得太多,而体质本属燥热者,则会咽喉痛、长暗疮等。
五味 | 功效 | 对应器官 | 禁忌 | 主要蔬菜 |
苦 | 降火除烦,清热解毒。 | 心 | 胃病者宜少食不消化。 | 苦瓜、芥兰。 |
甘 | 健脾生肌,补虚强壮。 | 脾 | 糖尿病患少食或不食。 | 玉米、甘红薯。 |
辛 | 补气活血、促进新陈代谢。 | 肺 | 多食伤津液火气 | 大蒜、姜、葱、辣椒。 |
酸 | 生津养阴,收敛,如胃酸不足、皮肤干燥。 | 肝 | 多食易伤筋骨 | 豆类、种子类。 |
咸 | 通便补肾 | 肾 | 多食造成血压升高。 | 海带、紫菜。 |
淡 | 利尿、治水肿。 | 无湿性症状者慎用。 | 冬瓜、薏仁。 |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