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热下寒调理方法
上热下寒,并非简单的阴虚或阳虚,而是阴阳两股能量没有流通,寒热没有形成对流,就出现上面热底下寒之局面。
上实多表现为头、颈、肩与胸部的紧、硬、胀、绷等实证症状。
从外表而言,可能容易上焦长痘,很多痘痘。
此外,晚上睡眠特别不好,容易多梦易醒,偏头痛、失眠、健忘、记忆力下降,口腔溃疡。
这些都是上实症状,包括咽喉不舒服、不适、头晕脑胀。
下虚多为腰、腹、腿、足虚软、疲弱等虚症状。
下虚就是下面空了,没有能量物质,首先就是无力、乏力、疲劳、怕冷,因为下面没有阳气都是阴的,所以下面就冷了。
基本上,元阳不足症状都叫下虚。
中医认为,“上实下虚”形成的原因,大致为以下三种:
中焦受阻,脾胃升降出了问题,湿气积聚中焦,堵塞经络,导致心火不降,肝气不升,心肾不交。
当肾阳不足,不能鼓动肾水上升,如此肾水无法滋养心火,就会上面出现热症状。
同时因为不能交流,心火无法温煦肾脏,下面出现寒症状。
同理,先有心阴不足,不能主动下交于肾,也能造成上实下虚。
下焦阴寒过盛。阴寒压制肾阳,使其在下焦受排挤,而无法待下去,只能向上,如此上焦就会出现假热症状。
若想改变这种状态:
1.先打通中焦,恢复脾胃升降,疏通上下交通要塞。
2.清虚火,补肾水,引火下行。
3.调畅气血流通。
上热下寒5个调理方法
方法1:食疗保健
推荐黑豆水,能将上焦虚火,收到肾水里。
半碗黑豆两碗水,冷水下锅,水开后小火20分钟即可。黑豆不用吃,可以加冰糖。
上热下寒者,适合饮食清淡,尽量吃七分饱,给脾胃留点运化空间。
尽量不吃生冷油腻,不吃辛辣伤阴食物。
方法2:穴位保健
可以重点关注4个穴位: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穴。
从上到下,按揉或艾灸都可以。尤其是每晚睡觉前,用掌心最热的之处,贴到涌泉穴,或者来回搓热涌泉穴,效果非常好。
方法3:泡脚
上热下寒者,适合每天泡脚,可以温暖下肢,引气血下行。可以简单地煮艾叶泡脚,若用专门泡脚方,效果更佳。
方法4:泻心汤
张仲景先生为后世贡献许多强大经方,其中的泻心汤系列,可用于调理上热下寒。
甘草泻心汤:法半夏9g,黄芩6g,干姜6g,人参6g,黄连3g,大枣4枚,炙甘草9g。
方法5:站桩调理
脚踏地,脚下生根,让身体下半部稳定下来,体内气才会自动慢慢回归原位,该上升的上升,该下降的下降。
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时间一长,身体就恢复上虚下实状态。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