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养血之妙法
诊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观察病患气(脸)色,气色是我们身体一面镜子,能窥视机体内一些问题,更重要的是,气色是气血在体表的最直接表现。
气血是生命的根本,若将人体比喻为生长中植物,气就是阳光,血就是雨露,二者共同作用于人体,才能保证人体健康运作。
若体内气血充盈,则面色红润,即使素颜,也不乏光彩;若气血不足,则面容显老、黯淡无光,一副颓废之势,即使抹再多粉底,也无法掩饰倦态。
7个部位,自测是否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其实就是气虚与血虚,其直接表现就是气(脸)色,因为脏腑气血之外荣,脏腑居于内,颜面显于外,联通两者之间是“气血”。
轻微的气血不足,对身体伤害不大,日常难以察觉,但“有诸内者,必行诸外”,但凡有气血亏虚情况,身体一些部位,都会出现异常症状。
气血不足症状
1.皮肤:皮肤粗糙、脸色暗淡、长斑。
十二经络,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注颜面而走空窍。经络把气血精微物质输送到皮肤。皮肤得养分则红润,若气血不足,就会黯淡无光,感觉异常。
2.头发:头发枯黄、掉发多、白发、分叉等。
《黄帝内经》曰:发为血之余,即头发是血液产物,若气血不足,头发无法获得滋养,则开始萎缩脱落。
3.眼睛:眼睛浑浊、发黄、有血丝、眼袋大、眼睛干涩、眼皮沉重。
夫目之有血,为养目之源。眼睛浑浊发黄,显示肝血不足;眼睛干涩及眼皮沉重,显示局部气血不足;双目呆滞晦暗无光,则是气血衰竭。
4.手脚:手脚冰冷,手心出汗多。
手脚冰凉主因是“气血运行不畅”,也就是末梢血液循环欠佳,血液中的热能,无法传送给四肢,导致手脚冰凉,另一原因则是气血不足。
5.耳朵:耳朵暗淡、缺乏光泽、有皱纹,甚至耳鸣。
心气通于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荣华于耳。人体心虚血耗,则会反映于耳朵。
6.牙龈:牙龈颜色淡白、萎缩、牙齿缝变大等。
龈为胃之络,脾与胃相表里。脾胃气衰,血虚不荣,无法生血,以致血少无法贯注龈络,牙龈随即出现各种问题。
7.睡眠:心悸失眠、睡眠质量差、多梦易惊醒、夜尿多、呼吸重或打呼噜等。
无邪而不寐者,必营气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由此可见,气血不足将会导致失眠。
若气血亏虚,首先检查脾脏功能。
中医认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脉,肝主藏血,心主血脉,肝主藏血,而肺则能调节气的循行,并助心行血。
换言之,在气血生成与运行过程中,五脏扮演不同角色。
不过,《金匮要略注》云: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脾能够包裹血液,使血循常道;温养五脏六腑之血,由脾所统,可见气血之源与脏腑之本皆在脾。
这就是在提示我们,若你有气血亏虚问题,首先要想到脾脏是否出了问题!
何解?这得先了解清楚气血与脾脏的关系。
1.脾脏是人体造血中心
脾脏有人体血库之称,有造血储血功能。
脾生血的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之《灵柩·决气篇》: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中焦即指脾脏。
脾主运化,若脾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则机体消化吸收功能健全,并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为机体提供足够原料,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获得充分营养。
2.脾是控制血运行的司令官
《医碥》:脾统血,则血随脾气流行之义。
统,是统摄、控制之意,脾脏统摄血液,并使之运行于脉管之中,不至于外溢。
脾如同统摄血液运行的司令官,只要一声令下,血液就规规矩矩“守卫”在脉道“军营”,而不敢“逃逸”。
若脾脏出现问题,血就会逸出脉外,出现各种出血,也就是“脾不统血”的症状,包括鼻子、牙齿、皮肤出血,尿血、便血、女性月经过多、崩漏等血不循经等。
3.脾是五脏之气的中枢
《脾胃论·阴阳寿夭论》:地气者,人之脾胃也,脾主五脏之气。
五脏气运行的实质,是气以脾为枢纽,上交于心肺,下归于肝肾,维续五脏之气循环运转。换言之,气以脾脏为中心,促使血液运行至五脏,乃至濡养全身。
从以上三点可看出,脾脏把控机体气血生产、储存及运行的控制大权,处于最核心位置。唯有脾脏功能健全,气血才能充盈滋养全身。若脾脏虚弱,气血则不足,因此气血不足,首要检查脾脏功能。
气血双补法
无论男女老少,都有可能气血不足,一旦气血亏虚,就会影响人体健康。所以当你感觉自己出现气血亏虚症状时,应及时调理。
1.补气血之一:健脾胃
《慎斋遗书》言:脾脏一虚,四脏皆无生气,因此调理气血虚,补脾是养气血之关键。
·食补
气血双补首推归脾汤。宋代医家严用和根据“二阴之病发于心脾”理论,创立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名方归脾汤,实用而不峻猛,柔中有刚。其补气亦补血,补脾亦补心,乃气血双补,心脾双调之方。
归脾汤与归脾丸的区别:
归脾汤和归脾丸从成分、功效上来看,两者都是一样。
不过医谚有云:汤者荡也,丸者缓也,汤药适合病情比较重时使用,以取速效,缓解病情;丸药,用药量少,服用快捷方便,适用于病情好转以后,继续断病根,所以说缓。
另外,在众多滋补食品中,有一食材能够滋阴补气,修整气血——黄精。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强调,其“补诸虚、填精髓,平补气血而润”之功效。
·艾灸
艾灸调理脾胃,可以取穴中脘、足三里、三阴交、承山穴。诸穴合用,有助健脾益胃,脾胃功能正常,才能使气血旺盛、身强体健,而通过艾灸来健脾和胃,自然可以强身保健。
2.补气血之二:养肝血
肝郁则脾虚,肝藏血,主疏泄,有助脾胃运化,所以养肝血也是调气血重要一环。
·日常“四少”
日常注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规律,恬淡少欲是根本。
~少熬夜: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7倍,因此尽量少熬夜。
~少生气:暴怒情绪会伤肝伤脾,导致气血损耗,因此保持情绪稳定。
~少用眼:肝藏血,开窍于目,久视伤肝,切勿过度用眼。
~少喝酒:过量饮酒会耗伤肝血,导致肝脏损伤及多种疾病。
·搓手心,最简单实用的养血保肝法。
两手伸直,手心相对,上下搓,前后揉,然后两手做“负阴抱阳”动作——右手包着左手。
这是最简单实用的养血保肝法,早上做完后,可在上午11时~下午1时再练习。
从经络角度而言,手掌心有心包经的劳宫穴,主血,手心搓热后就有活血效果。
3.补气血之三:远寒邪
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寒邪会让血液瘀滞,导致经络不畅,气血生化受阻,最典型例子就是冬天手脚冰凉。
因此,我们应该远离寒邪,冷天时应注意防寒保暖,经常温水泡脚或按摩。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