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叶治病功效 补虚良药
桑叶一般多配方使用,不过单味桑叶也是治病良药。
《神农本草经》称桑叶为“神仙草”,具有补血、疏风、散热、益肝通气、降压利尿之功效,可见古代医学家已晓得,桑叶是除热止汗之良药。
《本草撮要》记载:以之代茶,常服止汗。
《本草纲目》明确记载:煎汁代茗,能止消渴。
《丹溪心法》记载:经霜桑叶研末,米饮服,止盗汗。
明末清初名医傅青主尤擅用桑叶止汗,他先后拟定止汗神丹,遏汗丸,止汗定神丹等数方,均用桑叶为主药,并誉桑叶为“收汗之妙品”。
·热嗽:冬桑叶12克,麦冬6克(切碎),置杯中冲入鲜开水,焖约5分钟即可服用,也可泡茶代茶饮服,对因燥热伤肺所致的咽喉疼痛、咳嗽(干咳或咳痰少)、咽干等疗效显著,也可用于急慢性咽喉炎、支气管炎出现干咳少痰者。
·化脓性中耳炎:鲜桑叶300克,用消毒过的器皿捣烂取汁,每次滴耳1~2滴,每天3次,可治化脓性中耳炎。
鲜桑叶汁有较强抑菌作用,有人采用上法治疗一位内耳发炎、有脓液流出20天的患儿,每天3次,2~3天即愈。
·盗汗、自汗:冬桑叶30~60克,加水适量煎煮,取药汁300毫升,分2~3次服,1日1剂,连服2~3剂,能止盗汗(睡中出汗)。也可将桑叶焙干为末,每次取10~15克,以热米汤调服,每日2次。本方对各类不明原因的自汗、更年期汗多等也有良效。
《神农本草经》记载:桑叶除寒热出汗。《本草撮要》亦认为:以之代茶,取经霜者常服治盗汗。盗汗乃夜间入睡后汗出。
为何桑叶须用“经霜者”?盖经霜桑叶,得秋金之气最全,药力最厚。
《百草镜》也认为:须大雪压过,雪霁天晴采下,线穿悬户阴干,其色多青黑色,风吹作铁器声,故名铁扇子,冬至后采之良。有的中医师也常用冬桑叶,治疗顽固性盗汗与阴汗。
宋·张杲《医说·上册·卷四》记载一则用桑叶治愈20年盗汗的故事:严州山守有一游僧,形体羸瘦,饮食甚少,每夜就枕,遍身汗出,迨旦,衣皆湿透。如此20年,无复可疗。唯待尽耳。
监寺僧曰:“吾有药绝验,为故治之。”三日宿恙顿愈。遂并受以方,乃单用桑叶一味,乘露采摘,焙干研末,空腹温水调下二钱。
桑叶又为补虚良药
桑叶之补属于清补,而非人参之温补,桑叶可补虚。
古人早已用其补虚,如古方“胡僧桑麻丸”,即以桑叶为主组成的方剂。
桑叶去梗茎500g,黑芝麻(炒)125g,共研为末,白蜜适量为丸。早晚各服10g,开水下。此方有滋养肝肾,祛风明目功效。用于肝肾不足,头晕眼花,视物不清,迎风流泪。
·肥胖:每晚用温开水1杯,浸泡10克干桑叶,第二天早晨空腹服下,然后再用开水冲泡,白天当茶饮。有者坚持服用本方3~5个月,不但可以减肥,还能改善肥胖者四肢乏力、麻木、盗汗等症状。
·干眼症:霜桑叶30克,洗净,水煎去渣,放凉后用小毛巾浸药液敷眼,可直接将霜桑叶煎水温洗也可,每天3次,能润眼明目,防治干眼症。
·烧烫伤:桑叶、地榆、黄连各等量,三味焙干后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与香油调匀涂伤处,每日数次,至愈为止。本方能止痛、促进结痂脱落,适用于I、II度烧烫伤。
·头屑:桑叶、麻叶等量,水煮(用淘米水更佳)祛渣洗头,每日1次,连洗7次。此方能疏风清热,可去头屑及止痒功效。本法还有助生发与防止脱发。
《本草逢原》记载:久服(此方)须发不白,不老延年,显示桑叶确能补虚。头发脱落或头发疏稀,多为气血不足,也可用桑叶、芝麻叶(或者芝麻梗)煮淘米水煎后洗头,不到10次,头发即可长出。
《千金方》记载:治头发不长,桑叶、麻叶,煮泔水沐之,7次,可长数尺。少年白发,用霜桑叶为末,白开水送服,长期坚持服用,白发可逐渐转黑,面容亦转红润。
现代研究也证实,桑叶有类似人参补益与抗衰老功效。人参属于温补,而桑叶属于清补,老幼均可,四季皆宜。此外桑叶煎水,温洗眼目,还能止泪明目。
评论
发表评论